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人

        《追风筝的人》,对我的三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前段时间学校超前点映了一部电影——《养家之人》,反映了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对待女性、对待人民惨无人道的行径。因为这部影片我想到了《追风筝的人》,也是阿富汗的故事。于是在去合肥和南京的火车上再次翻起此书,读完后深受震撼!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人?


阿米尔和哈桑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也是个现实的问题。

        年少的阿米尔是懦弱的。阿米尔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相差一岁,他们喝同一个女人的奶长大,一起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情同手足。哈桑机敏灵活,放风筝追风筝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正直、善良、勇敢,面对坏孩子的挑衅敢于挺身保护少爷阿米尔。而这些却是阿米尔所缺失的,也是阿米尔所嫉妒的,但正是父亲所欣赏的品质,为此阿米尔不得不手段用尽来博取父亲的关注和疼爱。

        如其父亲所言,“这孩子身上缺了某些东西”。在赢得放风筝比赛冠军后,哈桑去帮阿米尔追那支象征莫大荣誉的风筝,不幸的是哈桑被坏孩子——阿瑟夫及其小伙伴给围堵了。阿米尔及时找到了被围困的哈桑,但他身上真的缺少了某些东西,在无尽的思想斗争中,他选择了懦弱,坐视了哈桑被阿瑟夫鸡奸。自此,阿米尔心中有了负罪。为了减轻负罪的煎熬,阿米尔一错再错的将哈桑冤枉逼走。

        作为一个读者,我早已不是孩子,无法理解阿米尔是一个懦弱到什么程度的人,只能咬牙切齿地痛恨阿米尔,痛恨他抛弃自己的“兄弟”、“朋友”,抛弃一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而阿米尔的父亲则截然相反,他正直、勇敢、骄傲,可谓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即使在逃难到巴基斯坦的路上,面对想要奸淫同车逃难的阿富汗人妇的苏联士兵,他挺身而出,不惧死亡。而阿米尔一直在试图阻止父亲明显会丧命的正直勇敢行为,父亲则依然挺身而出。要知道,这或许不是一个逃难的难民该做的事情。幸运的是,在士兵扣动扳机之前,军官制止了这种不人道行为,阿米尔的父亲侥幸活了下来。阿米尔父亲的行为是让我深受震撼、深感敬佩,手无寸铁却视死如归地站出来,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当时,我认为这仅仅来源于他对祖国阿富汗的热爱,对苏联入侵者的痛恨,更来源于他刚正不阿的男人品行。


        可故事并非这么简单。哈桑是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个追风筝的人。

        逃难到美国的阿米尔,跟同样逃难的阿富汗将军之女——索拉雅结为连理,送走了父亲,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索拉雅同样是一个追风筝的人,她能够直面自己的过去,勇敢坦诚的向阿米尔交代了自己18岁时候叛逆的过去;阿米尔虽然坦言自己确实对此有点困扰,但他接受了这一切,也是美好的爱情。阿米尔有了家,美丽知性的妻子、漂亮的尖顶房子,可观的写作收入,在美国的生活也算幸福。

        他接到了父亲最好的朋友拉辛汗的电话,拉辛汗告诉他,喀布尔,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在拒绝前往喀布尔营救为看护自己房子而死去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之后,拉辛汗继续给了他一个理由,他跟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是的,那个正直勇敢的阿米尔父亲,在阿米尔尚未出生的时候,睡了同样情同手足的家仆阿里的妻子——一个身材婀娜性感貌美的女人。此时不仅阿米尔崩溃难以接受,作为读者也被震惊到!阿米尔的父亲可是深爱自己妻子的人啊,可他却偷走了阿里的妻子,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

        阿米尔父亲的人设瞬间崩塌,或许,他的种种善行,也是在追风筝罢了,为自己赎罪。正如阿米尔为了给自己坐视哈桑被性侵赎罪,终于克服了心中的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阿富汗营救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子——索拉博,开启了一场赎罪之旅,因为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也是个现实的问题,毕竟人类首先是动物,之所以为人,也是在动物的基础上接受了后天的教育。

        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人?阿米尔的父亲可能一直走到睡了仆人阿里的妻子,阿米尔可能一直走到回阿富汗营救索拉博,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可能一直走到跟阿米尔坦承自己“不干净”的过去。

        或许我们都不是生而就为人,而是一直在努力地追风筝,追上了,我们便成为了一个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