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在医学上得到的共识是:体温的强烈变化属于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发烧不是目的,发烧导致的反应启动了身体的防御系统和免疫系统,使身体降低外来的或内在引起的伤害。
问题1:孩子发烧时父母该做哪些判断呢?
回答:首先不要马上焦虑,要镇定的仔细观察,因为处理好孩子的症状,可能会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新的、更健康的阶段。通常发烧有几种,中医分为外感和内伤,比如“着凉”、病毒感染引起的,属于外感发烧。食积消化不良、阴虚(病后初愈居多)、气虚(身体羸弱)引起的,属于内伤发烧。
外感发烧的大概情景:孩子突然有异平常,变得安静了或者哭闹起来。没什么食欲,吃过了也可能给吐出来。昏昏欲睡却睡不安稳,摸摸小手是冰凉的,这时候测体温发现38°多了。过了2个小时再测体温时,已经高过38.5°,还在攀升,这时候发现他全身发烫,39°的时候,父母们焦虑的火焰快要撩到了眉毛上,一定会赶紧喂他吃退烧药。第二天孩子的体温还是升到了39°以上,40°的时候,无论如何,妈妈也决定要送他去看医生了。要赶紧给他退烧!这成了妈妈们内心唯一急切的想法。
食积发烧的大概情景:一早起来发现他的口气很重,孩子显得烦躁不安,臭臭干燥。不好好吃东西,吃了什么也可能会吐出来,摸摸肚子发现肚胀了,赶紧测体温,38.5°。不过他没有明显手脚冰凉或怕冷的表现,温度也不会持续上升,维持在38.5°左右。这时妈妈们要回忆一下孩子这两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
阴虚发烧的大概情景:大病初愈的孩子很多会是这样,长期低热不退,夜里一测体温,38°多,手心脚心总是发热,睡觉盗汗,半夜哭闹,喝水很多,经常口干舌燥,看看指纹,有青筋暴露。
气虚发烧的大概情景:反复感冒生病的孩子很多会这样。带他出去旅游回来,或带他参加聚会回来,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一天回来,发现孩子面色不好看了,低声细语的,懒得搭理人,不好好吃饭。这时父母觉得不对劲,一测体温,38°多,一摸后背有汗。
问题2:体温多少是发烧?
回答:这本来是常识,不过孩子一发烧,父母往往突然蒙圈,所以有必要重复。
比较准确的是肛温或口温,腋下温度一般要加上0.5°才是真正的体温。
温度在37.5°以内是正常的;温度在37.5°——38°为体温上升阶段,这时需要继续观察,因为有些温度升高的原因是穿着过多、盖得太厚、过于兴奋,以及在长新牙等造成的短暂现象,当然,这时的身体也容易被侵袭。38°以上了,可以说真的在发烧了。上面说的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些情况,比如孩子长期正气不足,抵抗不了体内的炎症,根本没有了发高烧的能力,长时间乏力无神,低烧不断,就比较严重了。
参与讨论:关于“捂囟门”退烧的方法
我看到小区群里在交流孩子发烧时的处置方法,有一位妈妈推荐用“捂囟门”的方法来给孩子退烧,我想可以讨论一下:
捂囟门的方法我的小儿推拿老师赵鉴秋教授没有讲过,我从看过的古今有关小儿推拿的著作中也没发现记载,就在网上搜了搜。网上大部分都是妈妈们在问那样做是不是可以退烧,有一部分回答捂囟门让孩子出汗有退绕作用,大部分答案尤其是大部分医师的回答基本上是不赞成的。道理在谁那里呢?另外如果这个方法这么好为什么在中西医的小儿科著作中从来没有过描述呢?
有一篇在搜狐号里名为《小儿退烧偏方到底管不管用?》的文章里讲的我觉得有道理,请看:
我再来拓展分析一下:如今大家都知道人体与大气的交流不只是鼻孔和嘴巴在呼吸,可以说整个毛孔都在参与这个动作,如果全身涂满油漆,就是鼻孔和嘴巴在呼吸,人体也会发生窒息而死亡。毛孔不但是呼吸器官,还是散发多余热量的器官,比如如果孩子穿的太厚,散热受到影响,也会引起发烧,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那么对于婴幼儿,捂着囟门引起出汗,这也是有些妈妈们实践经验,我觉得更说明了没有闭合的囟门在呼吸,而且它的呼吸是否顺畅对被屏蔽了部分毛孔呼吸作用,正在发育之中的幼儿来说更为重要,囟门的内外交换的作用,尤其对幼儿的大脑发育成长尤为关键,中医讲脑为髓之海,大脑、骨骼皆属肾。
在小儿推拿中,有抚触囟门来安神的方法,有轻柔百会穴提振阳气的手法。对发汗更有多种手法,其中却没有捂囟门发汗的手法。我想不是先人想不到,一定是这方法存在一定的流弊。另外,只是求发汗退烧只是消除顾虑的消极方法,发烧是身体正常的防御机制,无论中西医的治疗都还要找其根源。尤其中医是标本兼治,主旨还是要扶正气,祛病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