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多家庭都缺乏爱,准确说是缺乏正确表达的爱,尽管父母爱孩子,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却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爱,以至于孩子对父母究竟爱不爱自己都很含糊。
不打不成才慈母多败儿的教育理念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上千年固守的理念足以进入人的潜意识成为习性一代代流传,这习性使中国家庭对待孩子以严为主基调,而把爱认同赞美这些正向情感藏匿起来,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严肃否定指责训斥,孩子从中感受的是父母的不满和失望,因而产生自卑和挫败感。
父母对孩子严厉起来毫无心理障碍,而慈爱起来则心有余悸,脑补着一句暖心的话就会让孩子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就固化为命令与服从,训斥与承受。长时间下来很多父母只会用挑剔指责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完全失去了正面表达爱的能力。
电影《让子弹飞》的导演姜文谈到他和母亲的关系时说,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处不好与母亲的关系。因为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使他母亲表示满意,他举例说,当年他考上中戏拿着通知书给妈妈看,觉得妈妈一定会为自己高兴。结果妈妈接过通知书看了一眼啪地扔在了一边:你那一盆衣服没洗呢,你别跟我聊这个。这样的场景估计很多孩子都不陌生,孩子考了班里第二名回家兴高采烈向老妈报喜,老妈沉着脸:有啥好兴奋,又不是第一,搞得孩子灰头土脸顿时泄气。
姜文回忆说,出演《红高粱》之后,他红遍全国,老妈却很淡然,完全没反应;姜文说自己不知道怎么能让她为自己做的事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母亲对孩子表达爱(父爱更是这样)的方式,她对孩子的爱和满意藏在心里,只怕孩子感受到,说出来的话永远都是对孩子的不满,就算他们心里早已满意,也决然不会告诉孩子,他们原本可能希望孩子不断进步而不愿表示满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和孩子的互动除了不满和挑剔再也不会别的方式了。
可惜孩子看不见他们藏在心里的爱和满意,看见的是他们脸上嘴里各种不满,无论孩子怎么努力,他们这张脸一直不变,因为他们已经无力改变了,如何做才能让他们满意居然成了孩子的心结,成了孩子今生今世永远圆不了的梦,这应该是爱最残忍的表达方式。
用挑剔指责来表达爱对孩子心灵成长极其不利,孩子精神健康成长需要来自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把这些营养换成挑剔苛责,孩子的自信就无法确立,因此自卑自厌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天生携带希望父母满意的基因,他会把父母的不满归因为自己做的不好,怎么都不能使父母满意会使孩子绝望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这和父母的本意南辕北辙,这些父母也因为常年挑剔指责的思维习惯把不满固化在心里从而永久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样扭曲的表达方式百害而无一利。
很多孩子需要在成年之后,百般体味求证才明白原来父母是爱自己的。这爱的传递效率实在太低了,直截了当本来可以即时直达即时营养。不必让孩子象考古似的去发掘父母的爱。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深刻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明白父母这深藏不露的爱其实是希望他更加进步,很多孩子可能永远都无法读懂父母这南辕北辙的行为居然在表达爱。
孩子非常在意父母是不是爱自己,很多孩子穷其一生都在纠结父母到底爱不爱自己,如果父母们都明白这点,他们还敢不敢随意把爱用那些乱七八槽的东西来替代?
何必呢,爱和满意为何不直接说出来?别因为那些老旧过时的教育理念耽误了爱的传递,耽误了孩子成长急需的精神营养,在孩子最需要父母支持认同鼓励时大胆给予而不是用挑剔指责的垃圾来代替,孩子只会成长的更健康,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