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热到清凉:观音桥夏夜漫记

成都的三伏天还在蒸腾着暑气,车轮碾过川西北的山路,驶进观音桥镇时,十来度的风突然裹着草木香扑过来。这处川西北交通要道上的小镇,自七世纪起就是茶马古道上的歇脚点。

傍晚的主街上,路灯是昏黄的,刚够照亮藏式建筑的绛红墙。这些错落的房子带着几百年的藏地印记。街道两旁的霓虹灯牌闪烁,“雪域饭店”的招牌旁,鎏金的祥云纹在橙光下泛着光晕。卖牦牛肉干的铺子把藏文招牌做成转经筒模样,在暖光中悠悠转动,红蓝光交替洒下,给往来行人的脸上,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旅行社的女店长翻着相册:“明天去德格不?雀儿山脚的新路海,湖水最蓝。”她指尖划过照片里的石房子,“印经院的雕版摸上去糙,几百年了还带着木香。”两个背包客凑过来看路线,她抽了张宣传单塞进他们手里,“咱观音桥厉害着呢,往色达、青海去都从这过。”

此刻,广场上的锅庄舞已开场。藏袍阿妈甩着银镯子领舞,穿卫衣的小伙子总踩错步,被后排大叔笑着推一把。五六个游客举着手机拍,有个举自拍杆的姑娘转着圈,想把场子里的欢腾都收进镜头。音箱旁的矿泉水桶凝着水珠,顺着桶壁滴在地上,晕出一小片湿润。

街口转角处的藏菜馆冒起白汽,穿围裙的老板娘掀帘喊:“牦牛肉炖好了!”隔壁敬佛用品铺子的灯亮得柔,老板娘正帮客人叠哈达。路边茶摊的煤炉烧得旺,老爷子捧着搪瓷缸聊路况:“这镇子老早就是要道,我爷爷年轻时赶马帮,常在这儿歇脚。”穿校服的小姑娘,买了一块青稞饼,饼皮上的芝麻在夜里闪光。


穿过主街往纳勒山上走,观音庙的影子浸在夜里。寺庙坐落在半山腰,海拔大约三千米,已有 1200多年历史,六十年代年曾遭火灾,如今重建的庙宇在灯光下透着庄严,依然是七世纪建庙时就有的模样。我看见几个游客举着手机拍,香炉里的烟直直往上飘,混着晚风里的经幡声传向远方。


下山时遇见旅行社店长锁门,她把“明日出发” 的牌子挂好:“德格的晨雾最好看。”这时,夜晚橙色灯光洒在身边的绰斯甲河面上,将河水染成一片金黄,宛如流淌着的金色丝带。它从青海班玛县一路而来,是大渡河的支流。

清凉漫过桥头,绰斯甲河的金波里晃着全镇的灯火。锅庄舞步、经幡轻响、茶缸碰撞……混着千年驿站的故事,在晚风里漫成一片温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