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部《月升王国》的大文艺,想写一个小文艺。就选了《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结果发现很多非常相同的题材,片中不同的人物和情节的电影来代表好莱坞出品的一批青少年的文艺片。比如:《壁花少年》、《朱诺》、《幸运里的错》。就拿来一起看看。其实还有一些《少年时代》、《阳光小美女》、《The art of getting by》……
成长电影是一个大的类型,根据人的年龄大致可以分为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时期……基本上在老年的阶段,大部分都是一种给予了,所以老年时期的成长电影比较少见。《遗愿清单》算是一部,但是人物和剧情都有些牵强,尽管是两个老戏骨拼戏,也没能让影片大放光彩。相对来说运用的比较好的是《实习生》,片中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狄德罗分别扮演遭遇瓶颈的网络服装创业者和老年实习生,两个人彼此学习,其实相对来说,狄德罗还是给予者。类型的模式还是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了很多新的趣味,比如70岁的老人带着其他年青实习生入室抢劫,海瑟薇的家庭模式是女主外,男主内等等。
一、主题和结构:
这几部电影基本上是属于成长类中的青少年时期,集中在高中阶段。少年和少女们总是与一切周围的人和事相互影响,一切都尚未成型。这是一个不稳定的似懂非懂的人生阶段,受制于环境却又很依赖环境。
好莱坞电影的两大诟病,一是被角色自我改变的夸大,二是美国电影人拍摄的作品经常基于告诉观众该想什么,该感觉什么,期望什么。这几部电影比较开放式的避免了上述的两个问题。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突出了人物的相互影响的成分和弱化了戏剧冲突。在结构上比较偏欧洲电影的风格。但也仅仅是停留在结构上。影片的整体还是在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之下,来展示人物内心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影片的结果会随着这种关系而有所变化。
《我》一片中,大的矛盾是男主角如何面对一个将要死去的女孩朋友;《幸运里的错》是一对身患绝症的恋人怎样面对方的死亡:《朱诺》是16岁少女面对怀孕生子的问题;最后《壁花少年》是主角如何面对童年的伤害和朋友的自杀,让自己走出抑郁的问题。
在这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之下,来展现他们与朋友,与恋人,与家人或者是其他成人世界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给对方带来的改变。所以,整个影片的结构是一种呈辐射状的展示,不再是传统的冲突之后的压力升级事件。
在《我》片中,还呈现了男主和厄尔,两个两种性格,两种肤色的两个男孩因为热爱欧洲电影而变成同事,一起改编小电影的艺术爱好,同时在影片最后瑞秋(死去的女孩)制作的书雕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同样为塑造人物增添了另一番的乐趣,开辟了另一个心灵沟通的世界。最后在这种沟通中,大概其中的悲剧色彩已经被他们这种美好的相互欣赏和理解所淡化,而向着积极而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这是大部分现当代的欧洲电影中所缺少的一个维度。欧洲电影更加悲观,关注人物之间复杂的,甚至是特别扭曲和病态的人物命运,心理以及相互的关系。在欧洲的一代作者电影大师相继去世之后,大师所建构的影片中的关于哲学的思考,关于人性的复杂的细微的观察,关于自希伯来文明以来,就存在的上帝与存在的问题,已经渐渐的退出了电影的核心。欧洲当代电影保留了复杂性和批判性,消极的一面也尤为突出。比如《鱼缸》中无论米亚做出怎样的努力,最后都可能落得和她母亲一样流浪的下场。或者《成长教育》中珍妮和大卫的爱慕并非完全虚假,但是最终都是有自私的目的和动机等等。而这几部好莱坞的青春片中,让人感到的不是青春的窒息和无望无助无解,而是问题和活力并存的状态。观众无疑在电影院更喜欢看到的是好莱坞的版本,有娱乐的色彩和积极的意义。很显然好莱坞借鉴了欧洲的更符合生活和人物本身节奏和规律的结构,文艺气质,而与自己的传统叙事相结合,放进去了关于青春的种种五彩斑斓和五味杂陈,最终赢得了高票房和好的评价。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人物和视点:
人物身上寄予了作者和观众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人物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
《星》中,两个主人公都是有绝症的少男和少女,观众非常直观的看得出来,一个带着呼吸器,一个是机器占领的一只腿。
《壁》中,男孩性格缺陷,来自于童年的被猥亵以及好朋友的自杀事件。
《朱诺》直接就是咎由自取的结果,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孩子的问题。
《我》中是与得了血癌的女孩交朋友以及对自己失去信心的问题。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概没有时间迷茫。他们遇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大的具有威胁性的问题,死亡,绝症,自杀,少女早孕等等。少年少女的一切想法,一切观念,全部在处理这些事情和问题中展现出来。这就是大的矛盾的绝妙之处。同时,主人公面临的问题无一不涉及到终极的关怀,美好的感情对死亡的对抗,在噩梦般的过去中的挣扎,面对女孩的死亡同时要克服自己的一贯的个性和悲观和虚无感……这跟肤浅的只是无聊的面对玩耍般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好的作品一定是与终极关怀结合才更有更深刻的意义。终极关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感悟和追求。而初级的关怀,只能是放松和抚慰。如何将两者结合运用到电影当中,确实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另外,这些主人公与生俱来的麻烦和缺陷更有助于观众投入更多的情感,戏剧的冲突转化成了人物自身的存在矛盾。导演更是巧妙的运用了独白来表现,在《我》中,还配合了镜头的使用。最后,观众跟着主人公到结尾达到一种感情的释放。
三、情节和元素:
罗列一下青春电影的一些元素:友情,爱情,面对成人的世界,自身的问题大致是男孩因为愤怒而打架,自卑,自杀,吸毒,同性恋,抑郁,性,死亡等等。
关键是这些怎样在电影中被展示和安排,体现了一部影片的基调和态度。
拿《我》片来说,死亡的主题是贯穿全篇的一个总线索。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个很被动的人,在影片的最后其实是将死的女孩给他带去了生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影片当中无疑都是女孩更有力量,更能经得起生活的磨练)。在影片中的展示是,他得知瑞秋得病的时候,是他妈妈告诉他的。他去看望瑞秋,也是被妈妈胁迫,而且也是用这个理由接近瑞秋称为朋友的。中间为瑞秋拍小电影,也是被其他可爱的姑娘相拖。中间休学一年,某种程度上,是对学校和未来的逃避。
影片中,瑞秋是没有未来的人,而格瑞是有未来但是拒绝未来的人。很难说清楚,谁是将死的人。格瑞看似在学校里面每天跟很多的人打招呼,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唯一一个厄尔还只是拍片子时候的同事。而瑞秋这个女孩,让他开始有了做朋友的情感分享和责任的承担。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最后瑞秋在小电影中看到了格瑞的敏感和对生活独特的理解。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他的不曾承认不曾发现的创造力的体现。
相对于《星》片中,面对死亡的描述,男主和女主谈了一场恋爱在恋爱中相互理解和被记忆。最终像泡沫一样逝去,令人惋惜和痛心。《壁花少年》中,也有面对死亡的问题,男主最后还是尝试自杀了。有些自杀是必须的,它是自我排解的一种方式,象征着新生。这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更像是相互理解的朋友,在经历了死亡之后,顿悟了一些道理。历史老师对男主的说:
Even after someone dies youcan still keep learning about them.You know,their life it can keep unfoldingitself to you just as long as you pay attention to it.
这些话,他在瑞秋死后才真正明白。他又看到了瑞秋不同的侧面。
在青少年时期遭遇死亡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其实我们都听说过学校自杀事件。也听别人讲过,关于高中少女被父母关起来,最后抱着自己家里的小狗准备从阳台上跳下来,结果死亡的故事。还有关于面对偶像死亡的问题。关于死亡教育,在学校里我们从未学习过,大家经历了也是私密话题,在课堂上从来都是闭口不谈。这仿佛是一个只能在生活中经历之后学习的东西。相信每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境遇都是非常不同的。只是还没有学会怎么将那些记忆和感受变成一个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