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走走看看,因为未知与期待,它们微小又新鲜,哪怕只是一个新知道的词,比如“酒碗”,成都人口中的“酒碗”就是我们常说的“酒席”,比如朋友亲人对她说,今年等着吃她的酒碗了,这是在催婚了。
从成都来到古镇
朋友家在成都辖区的大邑县下的新场镇,是一个古镇,镇上有很多吃血旺的地方,店名以姓氏开头,诸如“张血旺”、“郑血旺”等等。
是到成都的第二晚,我随朋友回到她镇上,滑开她家二楼客厅门,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黑夜里的星空或早上温暖的太阳。
到镇上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安仁古镇,是朋友家所在镇的邻镇,也是她曾经读中学的地方。我喜欢镇上的那条街道,好像叫树人街,是镇上三条街道其中的一条,还能看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顶空悬挂着油纸伞,屋外梁上挂着写有“仁者安仁”字样的红灯笼,这四个字也是安仁古镇地名的取意。走在街上,或许某家客栈就曾是某大家公馆,还保有一些当时的味道,在这里的游客似乎也显得更悠闲一些。
成都,我喜欢的不辣与辣
街上的小吃大都是豆制品,豆花、豆腐、豆豉、豆腐乳……单单是豆花,就有豆花面、荤豆花、臊子豆花、绿豆花、黄豆花等多样,臊子豆花里有红油还有大大一团肉臊子,看着有点像我们吃杂酱面拌的杂酱。豆腐是炸过得,大的单独卖或是小块的成串卖,还有成团的豆豉。忍不住尝了一块油豆腐,2块钱,外层酥皮在唇齿间散发着香味,酥皮上附着的未被炸过心得白豆腐也有着适口的咸香滋味。
还喜欢上了成都的醪糟,有点像武汉的蛋酒,点的那碗牛奶鸡蛋醪糟,还加了花生碎,口感细腻,挺甜的,老板端上来时用的是小罐碗样的器皿,还伴着一袋蛋卷样的零食,要把蛋卷泡进醪糟里吃,看着竟觉着有丝童趣。
当然,到了成都怎么能不吃火锅和血旺呢?
就像去年去重庆一样,照旧把第一顿献给了火锅,这家号称全成都只开了10家的小龙坎,女服务员的工服后背上写着“客官 有事叫龙妹儿”。简单的调料,小罐香油、蒜泥、香菜、盐、醋,我们点的菜却显得有点重口味——脑花、兔腰子……还喝了和四川火锅绝配的维怡豆奶。
血旺是在朋友家里吃的,听说一般自家也不会常作,在镇上馆子端回来的,猪血很嫩,新鲜的狠,和肥肠一起在红油里显得热辣,一口下去觉得麻得狠。
酒馆里的歌 茶馆里的茶
成都的酒馆和茶馆似乎并不需要刻意寻找,在宽窄巷子和锦里走着走着就容易碰到,酒馆里大都传来现场演唱的歌声,有本地人唱着民谣,在夜色笼罩的静谧的宽窄巷子里显得热闹与热血;有法国帅哥边唱着动听的法国歌曲,一双迷人电眼甚至都不放过窗外被歌声吸引驻足停留的游客,歌声在热闹的锦里来往的饕客中飘扬。
竹叶青该是当地的茶叶,看到很多茶馆主推着竹叶青茶,悠闲地喝着茶看戏剧表演,和旁边的酒馆也很和谐嘛。当然,盖碗茶要是能坐在河边晒着太阳摆着龙门阵也是非常舒适的,朋友说“喝茶该是这样,而不只是歇脚”。
是熊猫可爱还是成都人可爱
上次去合肥时乘坐的就是成都客运段的动车,清洁袋上的熊猫图案让我惊喜,不仅仅是熊猫基地里的大熊猫可爱,成都人是真的很喜欢熊猫吧。
有些店家的菜单牌子都做成熊猫的形状,宽窄巷子的无线网标识也是熊猫的简笔形象,甚至朋友家的拖鞋都有熊猫图案。
或许,就是这些小小惊喜,让你想去一个新的城市走走,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