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作为群众出现的时候,个体的存在微不足道,所有努力都将汇入时代的洪流和集体主义大潮之中,个人仅仅只是历史的碎片。个人记录的历史,可以称作碎片历史。我们拒绝历史的碎片化,但是我们必须尊重碎片化的历史。因为所有宏大叙事都可能使个体从历史记忆中消亡,唯有碎片化历史还闪烁着人性与思想的光芒。
哲学观照下的史学碎片化破解
通过回顾与分析,我们知悉了史学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解矛盾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化解矛盾的钥匙。在深入了解史学碎片化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基础上,我们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破解史学碎片化危机。
(一)坚持唯物史观,充分掌握史料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审视史学问题
(三)运用发展的观点审视史学问题
(四)厘清整体史与各个部分历史的辩证关系
(五)处理好微观研究与宏观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治史技艺
因为历史本体是复杂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它、接触它,才有可能认识它的复杂全貌。历史本体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惯性,所以我们能够间接地通过今日的生活经历来体悟昨日的事物变化。
史家陈寅恪就善于此道,他“从历史中寻一个与现实极为相似的史实加以发明,因为只有找到与现实相应同时也与个人经历和情感能产生共鸣的历史现象,才更适于抒发自己真实的现实感受。”为此,史学工作者要增加生活经验,以提高对历史本体的切身感受与深入认识。
学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样一批史料会有不同的感觉与发挥,就是因为随着学者生活阅历的增加,对生活本身有着不同的阐释,连带着对历史现象的感悟也发生了变化。其背后的实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循环往复。
历史本体也是变化的,毕竟昨日的事物与今日的事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不能用今日的眼光来审视昨日的人、事变迁,也不能用后见之明来构建历史的发展。
所以历史学者必须回到历史语境,用古人的眼光,审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历史认识的相对准确。这就要求治史者必须有一种“了解之同情”的能力,即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回到历史场景。
陈寅恪就曾强调:史家要“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学者们只有真正的以“了解之同情”的姿态去研究历史,他们得出来的历史认识才有可能趋向真实。
历史本体还是多元的,它不是简单的单面相存在的,而是有其丰富的多元面相。
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了历史的一个面相,而忽略了它其他面相。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就会被其表象所蒙蔽,而不能窥探到历史的本质。
所以历史学者要善于用不同的视野来观察历史、解剖历史的丰富面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