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很多人在职场中就很苦恼于这件事,比如,不知如何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或对同事造成隐形的矛盾让他对你不热情爱搭不理,或者心中时常会有莫名的愤火。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些情况,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自己与他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
在心理学中,对人格的定义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所谓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精神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与“本我”正好相反,他是专管人格道德中的“司法部门”;“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属于人格结构中重点的的道德部分。
读到这里是不是感觉一阵发懵呢?嘿嘿,那就直接看下面这段内容↓
简单来说:本我→欲望 自我→克制欲望 超我→明白欲望对自己和他人影响
举个栗子助于大家理解,比如说你来到书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很久的书,但是你一摸口袋,发现竟然比脸还干净,但巧的是你站的这一排书架正好是大腹便便的老板视线看不到的位置,这时候!你脑海浮现的是:我从0秒开始运动,加速度大于老板的加速度,当老板从速度为0时加速运动,我已到达最大速度……好的,他追不上我,“本我“产生想拿着装包里就溜的冲动,。当然,“自我”会理性的对当下的情况加以分析,然后克制这种冲动。“自我”这个时候可能会对自己说,再忍一忍或者可以跟老板商量一下先把书留着,等会去拿钱了再来买。“超我”则会督促自己,这种行为就是偷窃,是犯法的,是会受到惩罚的,所以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
下面我将上文粗体文字运用到第一个问题里。
处理与上司的关系(后面的问题会持续更新)
大道理就不讲啦,我直接举用生活中例子(当然例子很特殊,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一天,刘老板让你做一个PPT,“本我“会产生:啊,不想做呀,为什么每次都找我(当然比较乐观的人这样的想法很少,对于乐观这种性格在这里恕不详谈),”自我“会告诉你:必须要做,这是老板交给的任务,必须要做!”超我“对你说的就比较多啦:我可以上网抄或者下载呀,但是老板发现了我会不会受惩罚,我自己做吧,又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我手里还有许多事情没做了。于是,你开始犹豫,请大家仔细想一下,你遇到这种老板发布任务时,身边有人抱怨,有人拖延,有人走捷径如上网抄,但有人却开始准备资料着手去做,这便是三个我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所以明白如何处理三个”我“的关系尤为重要(处理三个”我“方法会在写在下一次的文章里)。最后,你认真真的做了一件精美的PPT,字体图片排版都恰当得体,但送给老板看,老板却不满意,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大家在职场中会遇到很多这种情况,你精心做好的一件事,老板却不以为意,这里精髓之处就在于你不明白老板的需求,也就是说,自己的认识与老板的认识不同,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老板的经历多经验多,见过各种高大上的PPT,你做的显然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可能是你没了解老板想要的关键地方。所以,要结合实际思考一下是哪方面的问题,若是第一个,那就应该提升自己,多学习一下有关知识,若是第二个问题,那就应该在接受任务时,当场就要了解清楚老板想要的是什么,当一件事你不得不做时,你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去做,如何做的更好,而不是选择抱怨与拖延。
所以在做的过程里,要与老板同步工作过程,而不要挤牙膏似的“上司不问,你就不说“,对于老板的需求,你可以这样做:
给老板选择,而不要直接问老板的喜好,换位来说如果你是老板,一位员工直接问你你想要什么,你要是说了,那你是否会觉得权威性与尊严会大大降低。
不要问这么做自己会得到什么好处,在职场中,不是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回报,你要锻炼自己,不要为小小的利益而暴露了自己的利益需求,人人都有需求,但是克制也是一种修养。
遇到与老板不同的观点的地方,不要迎合,也不要争对错,用理性的思维与老板讨论,这样最起码能表达出你的观点,让老板知道你的思维,要自信,老板不会讨厌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员工的(当然想法要对公司有益)。
了解一些权术规则,知世故而不世故,基本的为人处世要学会,不四处得罪人,这不仅是完成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实质的润滑剂,领导不会提拔一个连人际关系都搞不好的人。
以上。
如果有参考价值,我会继续毫无保留的投稿,将我总结的经验让更多人知道,世界上的捷径不多,这便是其中的一条,我是十北,感谢您在闲暇之时阅读我的鄙作,希望能与你多合作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