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对在手机上看书这事,总保持一种排斥,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
写书的人凝结大量心血所形成的文字,竟然被现代人装进一个金属玻璃设备里。想看的时候掏出那玩意,刷刷划几下;一旦不想看,划个一两下,文字连同书消失于屏幕之上。
在过去的我看来,这样的阅读形式就是对书的轻浮和不屑,也替作者感到不忿,埋头冥想的字句,就这样往来于手指间的触动,全然失去了阅读该有的美感。
什么又是阅读该有的美感?
空间静谧,配着似无还有的音乐,端坐于桌前,眼前一本实实在在的纸质书,你读它,像在研磨咖啡,一词一句都散发着书香,你读累了,把书轻轻倒扣在桌上,书和人都进入到慵懒的状态里。
很明显,用手机看书永远达不到这样的感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喜欢在书上勾勾画画,遇到惊艳自己的句子习惯性会做个标记,读着读着偶尔有个小想法直接记在书上。
会有人希望保持书面的洁净,但我一直认为,一本书不做标记等于没读过,相当于大街上擦肩而过的人,经过的某一瞬间你对他有一些兴趣,但你压根儿没认真打量他,只留下一个模糊的人像,这种朦胧感又很容易随时间淡忘。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在手机上看书让我很反感。
但最近这段时间我彻底变了。
我开始试着把在手机上看书这件事当作一种习惯,进而慢慢喜欢上了它。
改变态度的原因似乎也很简单:
我从中找到了乐趣。
乐趣之一在于,它可以让任何无所事事的时间变得更有价值。过去填补我工作间隙、等人、等公交车、坐公交车、等地铁、坐地铁等时间的方式:听音乐。
可是只听音乐自己发现,爱听常听的反复就那几首,听久了竟然会有种用无聊对抗无聊的感觉。
所以我开始试着把空闲时间匀一些用来在手机上看书。刚开始看书和听音乐的时间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但这半个月看书已经完全占了上风。过去不带个耳机出门总觉得出不了门,现在完全不会有这种感觉,听歌看风景的时间可以被手机上看书给抵消掉。
有天随他人出门去银行办事,在外等待的时间其实很久,大概有三四十分钟,幸好手机里有钟立风的《书旅人》作伴,我坐在银行外的自行车上歪着身子看书,偶尔抬头瞄一眼。过很久等待的人从银行出来,向我抱怨前面办业务的人办不明白事,害她等了好久,我其实心里想说,要是你也看会书,可能也不会觉得等那么久喽。
有个变化回想起来让我觉得奇怪,以前坐公交车看手机屏幕难免头晕目眩,反而是最近开始握着手机看书,眩晕感好像完全消失了,莫非这就是以毒攻毒?
会有人好奇,之前你不是说喜欢在书上勾画,手机上的书没法写,所以这算真的看过还是没看过呢?其实现在的看书软件都会有划线、写摘要的设计,还可以单独把某个精彩的段落标记出来制作成图片,我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把适合的内容随时分享给友人,也会作图留给自己,要是碰到拍案叫绝的表达更会抄写下来以作留存。
过去我会觉得,不在书上看书不叫看书,现在觉悟了,书的承载体是什么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读了与否,有没有从中得到乐趣。
当然,在手机上看书难免有其局限性。读书环境还是相对喧闹、嘈杂,哭闹的孩子、争吵的人、摇晃的车厢都会影响读书的流畅性,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另外,手机上看书,注意力还是很容易被突然弹出的消息框打断,回复完消息再想迅速回归到之前贯注的感觉并不是很容易。
因而我总结,一些真正理论性、逻辑性更强的书,看纸质版仍然该是第一选择。而最适合在手机上看的书包括:鸡汤励志类、情节不那么复杂的小说、散文随笔、游记杂文、深入浅出的社会学、心理学类、趣说历史类,漫画也应当归为其中,但至今我还没真正尝试过。
用手机看书这事虽然逐渐养成习惯,但是我要说,若碰到读起来特别棒的内容,大呼过瘾,还是应当买下来真真正正据为己有,毕竟,碰到合拍的书实在是件更难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