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从QQ开始,无论是博客、微博,还是微信、Lline似乎我都是第一批尝鲜的,十分享受站在潮流前端的快感,总爱迫不及待的对身边人拿出自己的评测报告,而且,无论是个人感想、生活琐事,总是愿意贴出来,那个时候,只是很单纯的想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与朋友分享。
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投简历遇到了什么样奇葩回复、面试时遇到什么样的二货考官、打工时遇到顾客如何变态,凡此种种,均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我也乐此不疲的跟狐朋狗友互喷。
后来,有个大学社团的师姐找到我,介绍我一份有闲、有钱、福利好的工作,机不可失,我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状态,努力把自己捯饬成对方需要的样子,在笔试、初试中杀出一条血路,顺利挺近复试。复试结束,师姐反馈的第一手报告是十拿九稳,让我安心准备实习,于是,我的网络状态就成为“昭告天下,我要去上班了!”
十天过去了,没有消息,二十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一个月之后,我终于按捺不住,询问师姐什么状况。师姐语气中微带愠色:“我们老总本来都决定是你了,可非要对你加深了解,最后确定一下,从我这看你的朋友圈,看完就否决你了,说是你的性格太情绪化,而这个职位最重要的是沉稳,你不适合这个职位。”
WTF!我就是发了个朋友圈,至于上升到品性的高度吗?但愤怒慢慢平息后,再翻看一下自己发的状态,突然觉得,这位老总说的很有道理,我的朋友圈一天三条,并且全部与工作无关,换做是我,也不会认为这人性格沉稳。
从那开始,我的朋友圈不再是美食,而是以鸡汤为主,沉稳成了主旋律……
二
朋友有个大哥,平时待人友善,能力突出,爱工作,爱生活,尤其烧得一手好菜,是典型的优质男。凡我们朋友攒的饭局、酒局,第二天都能在他的朋友圈找到档案,他为家人烹制的饕餮大餐,也能在朋友圈看到完整的烧制过程。
我曾经劝过他,这样跟个人行踪报告一样的发帖方式,是不是有点不妥,大哥还是君子胸怀,“怕什么,我又没骂谁,又没干什么不该干的事,谁能说我什么”。我只能感慨,君子就是君子,潇洒,我们境界还是不行。
时间不久,饭局上,大哥自己站起来,要敬大家一杯,因为领导谈话,高度器重,准备升职,专项负责项目部。大家都很开心,那一夜,都醉了。
又过时间不长,大哥单独致电给我,要出来坐坐、聊聊。听着大哥的兴致不高,感觉是有事。路边小店一坐,大哥先行自罚三杯,然后就是沉默,半晌闷酒之后,大哥终于吐真言了,升职黄了,原因是孩子生日那天,大哥想回家给孩子好好的做几个菜,就谎称联系业务,提前半天回家开始忙活,但习惯改不了,还是烧菜全程朋友圈直播,没想到,有心之人也看到了,一本参到领导面前,这下好了,有图有真相,大哥很傻很天真,升职黄了……那一夜,大哥醉了。
后来,大哥的朋友圈也从行踪报告改成了鸡汤圣典……
三
其实任何事物一诞生都是简单的,不那么复杂,是人性给事物赋予了各种该有不该有的附加属性。朋友圈也是这样。
一开始的时候,无论是博客、微博、微信,都只是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展示自己的小窗口,你可以尽情在其中展示真实的自己。
可慢慢的,工具普及开了,味道也变了。拿朋友圈来说吧,微信成功的替代了短信,你离不开他,需要用他联系各种各样的人,能看到你朋友圈的人也越来越多。
领导发状态了,你要点赞,还要考虑如何溜须回复才能与众不同,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还不能让同僚觉得恶心。
同僚发状态了,点还是不点赞,这就要考虑他平时人际关系如何,万一这人平时得罪人甚多,你点赞了,别人认为你俩一丘之貉怎么办;不点,大家都点了,大家认为你自命清高怎么办。
自己的朋友圈怎么发,暴露自己的喜好、行踪好不好,发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考虑,累。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朋友圈不再是为朋友准备的,也不再能想发就发,转而成为了考验智商、情商的考试圈。
打开自己的朋友圈,你看到的是否是刷屏的除了微商、广告,就是鸡汤、励志,满满的正能量,这是不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朋友圈已经越发的乏味了,但你,仍然需要苦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