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代表
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马岩松
马岩松
30岁在建筑界出圈
打破行业“老年人天下”的说法
师从哈迪德
作品多番被说是模仿老师
关于马岩松
最多的三个标签
酷
帅
扎哈·哈迪德
【酷】
说起马岩松的酷,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小时候,马岩松特别喜欢画画,喜欢画各种动物。但是和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马岩松不喜欢把动物画的很像。
他说:“画得像,实在太傻了。”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高手画画是写意不写实,着实有些酷。
马岩松和儿子
上初中后,有一次班里过圣诞节,需要准备一颗圣诞树,任务分配给马岩松。
马岩松二话不说,把校门口2米高的大柏树“偷”回教室,顺利完成任务。
大学毕业后,马岩松到亚利桑那大学学习,发现没啥可学,读了一年后退学。之后又顺利考上耶鲁建筑系。
这时,又出了件棘手的事,耶鲁建筑系没有奖学金,学费又很贵,马岩松就说:“学费好贵呀,读不起。”
然后,耶鲁就……给他发了奖学金。
就这样,一路“酷”过来的马岩松开始了他建筑人生的第二旅程。
【帅】
2000年,马岩松来到耶鲁,成了扎哈·哈迪德的学生。
但马岩松说:“其实,谁当老师没有那么重要。我更关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她是她,我是我,我依旧可以做我想做的。”
于是,在耶鲁的同学都模仿扎哈的风格时,大家都觉得,在她的studio里,设计就应该要有她的风格。而且如果有谁的设计不太像扎哈的风格,助教就会说不行。
马岩松却依旧“特立独行”,他当时的学生方案“重建世贸中心:浮游之岛”就不太像扎哈的风格,但是扎哈却很喜欢,拿着马岩松的图,微笑着给其他评委看。
浮游之岛
马岩松说:“扎哈把设计当成艺术创作,一种新鲜的试验。”而这也是马岩松喜欢老师扎哈的一点。
马岩松说:“我喜欢骨子里比较反叛的人,喜欢他们身上那种劲儿劲儿的感觉。劲儿又分理性和感性,我觉得拥有感性劲儿的人,就像艺术家。
而我的老师扎哈,就是忠于自己的艺术家”
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想要追寻,或者渴望拥有这种“感性的劲儿”,马岩松又开始了新的折腾,开始了属于他的“偏执”建筑师生涯。
【扎哈·哈迪德】
2003年,毕业后的马岩松来到老师扎哈的工作室实习,领着微薄的薪资。也是这一年,老师扎哈被主流建筑界追捧,成为炙手可热的大师。
一年后,马岩松回国自立门户,开始独自在建筑界闯荡。
马岩松 MAD工作室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年轻的马岩松遇到了和老师扎哈当初独挡一面时,一样的困境。
不被理解和接纳的设计理念,造价太高,不好实现,难道,这又是第二个“纸上谈兵”的设计师?
2005年,马岩松竞标“鄂尔多斯博物馆”,获得第一。鄂尔多斯博物馆,成了他在国内的第一个建筑。
成功的开始,也伴随着质疑。“扎哈·哈迪德的模仿者”、“东方版扎哈·哈迪德”,大家用这样的字眼评价着马岩松。
马岩松说:“扎哈不是代表所谓“曲线”风格,可能她的后期一些作品突出了曲线,但这不是她的思想。
如果你执着于纠住一个人的表面特征,那是没有意义的。她的价值在于打破过往,建立个人化的空间。”
“对我不好的评价,认为我模仿扎哈,做曲线。这两个理由都很表面,也比较肤浅,说明他们既不懂扎哈,也不懂自己的文化环境。”
不能否认扎哈·哈迪德对马岩松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最成功的教导。
但就如同马岩松所说,这种影响不是外在的简单二次元,而是内在的那种忠于自己的感觉。
【批判者】
如果说外人给马岩松的三个标签是他摘不掉的,那么,他对自己的客观看待,则更为清晰明了。
马岩松说:"我是一个积极的批判者,和艺术家只批判和呈现矛盾不同,建筑师有责任提出更好的未来。"
2014年,马岩松参加央视《开讲啦》,发出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要谈未来”,他给出的答案是:未来就是过去,过去就是未来。
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答案,似乎也表明了他一直未忘要做一个“感性劲儿”的建筑师。
演讲里马岩松说,现在所有的城市都想建大楼,都想用高的楼来代表他们的信心,来代表一个城市的创造力,这是非常愚蠢的。
(马岩松曾用【800m大厦】讽刺中国建设现代城市的理念,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下面《开讲啦》视频。)
但或许,也正是马岩松的这种批判精神,成就了今天的他。
2005年,加拿大密西沙加,计划打造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马岩松决定竞标。
看到国内城市建筑竭力模仿国外尤其是北美,一直强调打造现代化资本的城市建筑。马岩松决定反其道而行。
于是,在这次竞标中,马岩松去掉了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利用曲线,将整个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逆转,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感受,唤醒大城市里人们对自然的憧憬。
马岩松这样形容“玛丽莲·梦露大厦”:“向上的生长,造就了一种自然的轮廓。让人更亲近阳光和风,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城市的激情。它不是一个平庸的城市机器,而是一座在钢筋混泥土丛林中自然呼吸的人造有机体。”
“建筑是某种文化的表达”马岩松说,他希望未来的城市,是有情感,有希望,有生活的,而这和钱学森先生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不谋而合。
对于马岩松,在这个现代高密度城市里探寻建筑未来之路的另一种可能,与奉行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主流对抗,是他喜闻乐见的事。
马岩松国内建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参观:
鄂尔多斯博物馆
哈尔滨文化岛
胡同泡泡32
北京朝阳公园广场
中国木雕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