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思考的高度。那么,怎样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好好学习》这本书,今天主要介绍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如何发挥临界知识的威力?
成甲老师开篇就提出了他知识管理的核心概念:临界知识。关于临界知识的定义,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解释,今天主要讲一讲如何找到临界知识和如何应用临界知识这两个更实在的问题。
1、如何找到临界知识?
按照成甲老师的原话:“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具体怎么找呢?我把它总结为三点。
从纷繁的现象中找规律。例如,很多人看了Ted演讲都会很激动,为那些嘉宾高超的演讲技巧所折服。但是,大部分看看也就过去了,但是就有人琢磨这些嘉宾演讲如此精彩的原因,并专门写出了一本书《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
个人觉得,找规律是让你在别人面前高人一等的重要方法。去年我在开发Excel和PPT课程时,都会优先思考一个问题:这些软件纷繁复杂的技能背后有哪些共同的规律和思维?最后我把Excel学习总结为五大思维:规范化思维、自动化思维、可视化思维、辅助列思维、多角度思维;把PPT学习总结为三大思维:故事化思维、结构化思维、视觉化思维。总结出这些规律后,你不仅能很快给人讲明白,这些思维也能知道你做很多别的事。
找到知识背后的基本原理。一万小时定律这个理论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做啥事干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那这个原理肯定说不通,有些朋友从小打游戏,早就玩够一万小时了,但也没见成为游戏大师。这时候你就要去找一万小时定律的出处,会发现结论是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它的适用范围是有局限性的。同时,如果你看过《刻意练习》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如果你一直待在舒适区,而不是待在学习区,那你即使学上两万小时,也很难成为大师。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著名学者胡适提出的一个学习研究方法,举一个就在手边的例子,成甲老师提出“临界知识”这个概念也是酝酿了好多年,并且光提出概念和理论还不行,还要拿大量的案例去论证,于是有了《好好学习》这本书。
2、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找到临界知识,只能算“知道”;会应用临界知识,才算是“做到”。如何做到?成甲老师给出了一个通俗的解释:不同的场景重复用;不同的时间重复用。
不同的场景重复用。有一本著名的心理学著作《影响力》,书中针对“让自己的观点能够更有效地影响别人”这个问题,提出了六种解决方案:互惠、喜爱、承诺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
这六种方法,能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场景呢?例如孩子总是不听管教,能不能用这些方法呢?把孩子的一些行为设置成交易的形式,他帮你做事,你给他零花钱,这种互惠的方案,是不是效果更好呢?再比如,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耍赖,做到承诺一致,这样才能不断在孩子心中树立权威。
不同的时间重复用。前面提到《Ted演讲的秘密》,总结Ted嘉宾的演讲技巧,也有一位沟通专家,总结了乔布斯的演讲技巧,并写成了一本畅销书《乔布斯的魔力演讲》。这本书我读过很多遍,同时我也是老罗的粉丝,如果你看过老罗的大量演讲,你会发现,老罗的演讲大量使用了乔布斯的演讲技巧,甚至不少地方有模仿照抄的嫌疑。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时间重复用,一样能达到精彩的演讲效果,这就是临界知识的威力。
关于临界知识的概念就聊到这里,临界知识是《好好学习》整本书的核心概念,也是成甲老师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希望大家不仅能理解能得到,更能践行能做到,这才是知识发挥威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