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存玉去友爱一中报到的那一天,东方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刘红秀就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从史成平的媳妇去世后,她便独自挑起了抚养孙子的重担。尤其是史发德也离世后,她和孙子更是相依为命。
家中的灶火早早亮起,跳动的火苗映照着她忙碌的身影。为了孙子去友爱一中报到,她倾尽全力,做出了家里最丰盛的美食。袅袅炊烟从烟囱飘散,带着家的温暖气息。刘红秀给孙子做了家里最好吃的东西,还让孙子大包小包带了很多。
史存玉看着奶奶忙进忙出,感受着奶奶的慈爱,内心充满了温暖和酸楚。刘红秀将精心准备的大包小包食物和生活用品仔细打包,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让孙子在学校照顾好自己。
刘红秀,史成平和史存玉一家老小三人从家中慢慢走到村口公路上,刘红秀一路上紧紧握着孙子的手,时不时地叮嘱着:“玉啊,到了学校和同学好好相处,好好学,争取考上大学,别舍不得吃,要是钱不够了就给奶奶说。” 史存玉用力地点点头,眼睛有些湿润。
公交车的声音由远及近地传来,刘红秀的心跳陡然加快。车缓缓停在他们面前,车门打开的那一刻,刘红秀感觉自己的心被揪了起来。史存玉转身看向奶奶,眼里噙着泪花说道:“奶奶,您别担心我,我会好好学习的。” 刘红秀微微颤抖着嘴唇,强挤出一丝笑容。
当史存玉踏上公交车,刘红秀的泪水瞬间决堤。她望着孙子的身影,双手不自觉地捂住脸,泪水从指缝间淌出。这么多年,孙子从未离开过自己身边,如今他要去县城读书,她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但她知道,这是孙子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一步,为了他的前程,自己必须坚强。公交车缓缓驶离,刘红秀仍站在原地,久久凝视着载着孙子的公交车离去的方向。
儿子踏入高中的校门后,史成平的心就像悬在半空的风筝,飘飘忽忽,充满了忐忑。他知道儿子上了高中,目标就是三年后考大学,清楚儿子将要面临的挑战,心里不断琢磨儿子在高中学校究竟能学得如何。在这种忐忑的心情下,他想到了这两年嫁到县城的大姐史成菊。
史成平专门搭公交车前往大姐家,见到大姐后,他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儿子在县城读书,自己在村里诸多事情要忙,无法时刻照看到,希望大姐能在生活上帮衬一把。大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儿。
于是,到了周末空闲的时候,史存玉就会前往大姑妈家。他会帮姑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只要一到姑妈家,他挑起水桶到外面去挑水,一趟又一趟地往返,把厨房里的水缸装得满满当当。
而对于史成菊来说,侄儿周末到家后帮家里主动干活让她在新丈夫贾乃文面前多了几分欣慰与自豪,毕竟她和贾乃文结婚还没多长时间。侄儿主动帮家里干一些家务活,做为姑妈的史成菊照顾侄儿在贾乃文面前也更有底气一些,氛围也变得更加温馨融洽。贾乃文看着懂事的史存玉,眼中也满是赞许。
儿子史存玉步入高中后,史成平的生活重心有了明显的偏移。每学期的学费七八十块钱,而吃饭需用面粉换粮票、买菜票的费用,每个月的生活费支出虽不是很多,但对史成平来说已很不容易,家庭的经济状况略显紧张。
史成平为了能让儿子安心学习,他每隔一两个月就会骑车去一趟县城。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驮着一袋面粉,承载着满满的期望。他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骑行,一路颠簸,从村子到县城,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到达友爱一中,和儿子一起到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用面粉换来的饭票,他的心里是踏实的,儿子在学校至少能吃饱饭。除了面粉,他还会带上家里做的馍馍以及节省下来的生活费。
儿子上高中要考大学的目标,让史成平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放弃了出远门挣钱的机会,选择了骑自行车贩卖鸡蛋这一营生。之后每天清晨,只要不是农忙,他迎着第一缕曙光出发,穿梭在各个乡里乡外各个村庄之间。
选择贩卖鸡蛋,不仅让他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安排,更重要的是方便他去学校看望儿子。每一次前往学校,他都会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儿子的生活所需,想着给儿子带些什么。他知道,自己多一份努力,儿子就多一份实现梦想的可能。
那时的农村,交通还不像现在这样便利,收购鸡蛋的人通常是骑着自行车来到村子里,自行车后座两边牢牢的绑有两个大框。史成平走街串巷,大声吆喝着:“收鸡蛋嘞,收鸡蛋嘞!”那声音在宁静的村庄里回荡,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听到吆喝声,村民们尤其是老太太和妇女们便会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她们有的手里拿着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鸡蛋,装在竹篮、盆子或者陶罐里;有的则是直接捧着鸡蛋,小心翼翼地走过来。这些鸡蛋大小各异,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纯白色的、灰白的、土黄的、褐色的等等。
史成平每到一个村庄,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和鸡蛋的品质给出价格,而村民们则会争取更高的价钱,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有的村民说:“你看我这鸡蛋个多大,得多给点钱。”有的则说:“前几天来收的都比你这价格高呢。”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交易达成后,史成平会仔细地查看鸡蛋,把有破损或者质量不好的鸡蛋挑出来。将收来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自行车后座两侧的框子里,每铺满一层鸡蛋通常会铺上一些麦草,以防止鸡蛋在运输过程中相互碰撞而破损。
村民们把鸡蛋交给史成平,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因为这些鸡蛋不仅是他们平日里的劳动成果,卖掉鸡蛋换来的钱还可以补贴家用,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史成平的两个大筐慢慢被装满,会继续前往下一个村庄或者农户家,重复着收鸡蛋的过程,直到收满一定数量或者天色已晚才会离开。
史成平在村庄里收满两筐鸡蛋后,两筐鸡蛋被稳稳地放在自行车后座上,用绳子仔细捆绑固定好,以免在颠簸的路途上掉落。
史成平跨上自行车,踏上前往西宁城的路途。一路上,乡村的土路崎岖不平,车轮在土路上艰难前行,不时地颠簸一下,让人时刻担心着鸡蛋的安危。但史成平凭借着娴熟的车技和丰富的经验,努力保持着平衡。
随着路程的推进,渐渐远离了宁静的乡村,道路也变得稍微平坦一些。一路上,风在耳边呼啸,史成平心中既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期待着能在西宁城里卖出一个好价钱,忐忑的是担心鸡蛋在途中受损或者市场行情不如预期。
终于抵达西宁城,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史成平推着载有两筐鸡蛋的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寻找着合适的售卖地点。有时在热闹的菜市场门口,有时在居民聚集的小区附近。
摆好摊位后,开始叫卖:“新鲜的鸡蛋,友爱农村来的土鸡蛋嘞!”那声音在城市的嘈杂声中努力传播着。过往的行人有的会驻足询问价格,史成平热情地介绍着鸡蛋的新鲜度和农村鸡蛋的好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笔笔交易达成。而这些来自互助农村的鸡蛋,也走进了西宁城百姓的家中,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为了给孙子准备学费,刘红秀也在家里喂了两头大肥猪,每天清晨,她便起身准备猪食,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搅拌着饲料。那两头猪哼哼唧唧地吃着,刘红秀看着它们,心里想着孙子在学校里的学费就靠它们了。
农闲之余,史成平都会骑上载有两个大筐的自行车穿梭于乡里各村之间,平均每周能跑一趟西宁,有时候忙农活可能要大半个月跑一趟。一家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心里都牵挂着在友爱一中上高中的史存玉。
他们盼望着史存玉在学校里能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想象着儿子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样子。考上大学对这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太多,那不仅是史存玉个人的荣耀,会有一个好前程,更是全家人的希望。
到了夜晚,灯光昏黄,刘红秀在缝补衣服,时不时地和史成平说起孙子小时候的趣事,两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新的希望。他们相信,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史存玉一定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为这个家带来新的希望,让那些曾经轻视他们的人刮目相看,真正地扬眉吐气。
史存玉上了高中后,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春笋,节节高升。虽然刚上高中分班后的摸底考试在班里是倒数,但一个学期下来,已不在倒数之列。自高一第二学期起,他在数理化方面开始,单科经常在全年级拿奖,家里北房的墙上,贴着史存玉的奖状,刘红秀擦拭时,都会轻轻抚摸那些奖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他的名字总是在年级荣誉榜上熠熠生辉,尤其到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他一举成为班里的翘楚,跻身年级前十。
一九九一年的街头巷尾,《水手》和《花心》的旋律到处在飘扬。这些歌是那个年代的印记,多年以后,只要听到这些歌,史存玉就会想起自己上高中的青葱岁月,虽然艰苦,但又充实而充满着希望。
当得知学校要召开评奖大会并邀请家长时,史成平内心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紧张。他特意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那是一件洗得有些发白但依旧整洁的衬衫,裤子上的褶皱也被他仔细抚平。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他的脚步轻快而有力,仿佛脚底生风。
走进校园,看着台上领奖的儿子,史成平的眼眶湿润了。他的手微微颤抖,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扬。这一刻,之前的忐忑和担心消失了,曾经生活的艰辛、劳作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他想起无数个日夜在田间辛勤耕种,想起骑着自行车驮着鸡蛋在风雨中奔波,他从儿子上高中来的表现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有了继续努力和方向和勇气,生活有了新的目标。他心中有了前所未有的盼头,生活不再是无尽的苦难与迷茫。
回到村里的史成平仿佛换了一个人。曾经的他,如同一棵被生活压弯了腰的树,低垂着头,无精打采,脸上写满疲惫与黯淡。而如今,他整个人都焕发着生机与活力,脊梁挺直,眼神明亮。
走在村里的乡间小路上,他的步伐轻快而坚定,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采。遇到熟悉的村民,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默默走过,而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那一声声问候,传递着他内心的喜悦与开朗。
当别人在路上碰到他,好奇地询问:“平爸今天去哪里了?” 他会骄傲地扬起头,声音洪亮地回答:“XXX,我今天县上友爱一中去开家长会去了,我儿子是年级前十名!” 话语中满是自豪,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骄傲。
史成平的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深处的转变。儿子在友爱一中的突出表现尤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那扇被生活阴霾笼罩的门,让阳光重新洒进他的世界。他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期许,回忆起在学校看到儿子领奖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就涌起无尽的温暖和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他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努力为儿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