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还是要自己去找的,没有一样工作不是自找的。
已经过了十二月份和三月的招聘高峰期了,还记得四月初的时候,实习疗室里的紧张氛围——见面就问“你找到工作了吗?”“你那里咋样?”“你又去面试了吗?”……
好像一群人的马拉松,突然裁判吹了一声哨子,所有人稀稀拉拉地往前跑去。队伍拉得老长老长,有的人一鼓作气,也有人摔倒在地。
经过遍地撒网般的努力,毕业前夕还没找到工作,意味着不优秀,意味着被淘汰,意味着前途堪忧。那段时间真的特别迷茫,各种怀疑自己。好像所有的人都有着落了,只剩下自己恍恍惚惚。
实习结束前的最后一周,终于在四月底,被二线城市心心念念的一家医院录取,工作轻松有编制。为此简直要喜极而泣了,以为人生从此一帆风顺,苦尽甘来。
家里一个电话打来,买了票匆匆忙忙回了老家,没有比家人需要照料更急迫的事情,那天我失业了。医院负责人说,很可惜,但是你自己权衡,人生总是要有取舍,有失有得。
一去就是几个月。
几个月的时间磨起来挺快的,一天天在家里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同学们都走上了岗位,开始时各种抱怨工资低又辛苦,慢慢也归于平静。大家,都有了新的生活。
几个月落下的功课,自己心知肚明。那些优秀的人从不会停止奔跑,你倒下了,别人早已跑得不见影踪。
虽然是本科,在本专业研究生很少,即使如此,也挡不住一句“我们招有证的,两到三年经验的”。请接受底层人民瑟瑟发抖的仰望。
我并不只是想吐槽用人单位的苛刻,毕竟择优而取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快节奏时代,花时间培养萌新确实让人头疼。或者说,已经过了招聘萌新的季节。
等下一个有机会的十二月吗?不,那不是我的十二月,是下一届的。和下一届的竞争吗?说实话,我没有底气,也不愿意,更等不起。
出了社会,不管怎样不容易,养活自己是最起码的要求。
这座城市熙熙攘攘,好像没有边际,有时候想应聘一个工作,它却离住的地方车程一个多小时。寸土寸金的城市,能租个房,尤其是租到一个性价比高的小房间简直太幸运了。
我想要生存,也离不开生活。来这座城市五天,三天在收拾整理房间,终于有了一个还算整洁温馨的屋子。不用跟人共用卫生间、阳光能照到书桌上、早晨不会被吵醒、楼下四通八达倒也方便。
可能因为我有这么一点执念,不肯放下这点舒适区,如意的工作都离我很远。
很慌的时候不是没想过放弃,我在招聘网上甚至都看了图书管理员还有月嫂的招聘信息,前者是想在书海里逃避现实生活,后者是想快速变现过上收入高的现实生活。
一觉醒来,收到挚友消息,他说虽然本科学历在这座城市什么也不算,但是读完本科却去做初中毕业就可以做的事情,何必呢?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你本来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语惊醒梦中人,曾经穿上白大褂的信念好像又回来了,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要学好技术、要帮助病人更多。不能这样就妥协的,他们在训练时候的累与痛都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出来混,我是准备吃苦的,生活可能会苦,但我有给它加点糖的权利。我喜欢这些好看的墙纸和清新的窗帘,我喜欢一睁眼就能看见一排书的安全感。这些让我感觉日子也不是太糟。
终于,我可以说是有了一份工作,是一家私人机构。工作内容和专业勉强挂钩,前四个月工资2000,不包食宿,也没有任何补助。
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居然可以这么低,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在认真的考虑,到底要不要去那里工作。这在以前是想都不会想的。
是成长吗?是成熟吗?是失去本心吗?总之我开始妥协,向社会低头,向现实鞠躬,向过去的自己挥手。
两千,交个房租,能吃个饭就不错了。机构画了张很大的饼,年前两千,年后六千,明年八千,后年过万,大后年奔两万。至于是怎么算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那些小孩跑着,他们在笑,让人安心。
我只是很累。医学卫生人才网、丁香人才网、连58和赶集都看过了,所有招聘这个岗位的机构都一一查看,也投了很多石沉大海的简历,打了很多错误的号码。
心累,被无望束缚的感觉。
或许,两千块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至少可以马马虎虎养活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考证。双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看书、画画手帐、写写东西,不用花钱的日子又不是不好过。
这是我毕业的第一年,本命年。一线城市有它的熙熙攘攘和花花绿绿,月入两千,日子还得过呀。
没有什么是熬不过的,青春苦短。这些苦恼的、无望的,都会成为漫长岁月的往事。
我可能走得很慢,可我从来都知道,我要去的地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