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归园田居<其三>》,论陶渊明的情怀

陶渊明的诗以五言诗见长,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的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少有的田园诗。辞官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以朴素的写法却真挚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归园田居<其三>》是归园田不久后的作品,篇幅较短但却仔细寻味从中还是能够探寻到陶渊明的情怀。

   陶渊明的真实乐观。第一部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种豆写起,既自然又亲切,透露出来的悠闲笔调就能很直观感受到诗人的质朴真实和劳作后由心而生的快乐。不同《归去来兮辞》中还有僮仆欢迎,作为士大夫的陶渊明这次扛起了锄头,不同于嵇康打铁陶渊明种地更自然真实。为了不让土地荒芜,诗人清早就去除杂草,在静谧的乡村田园里悠然就看看南山,晚上披星戴月时归家。可尽管如此收成还是不好,性格率性自然的陶渊明自然也忍不住调侃自嘲几句,看来无论选择做农夫还是入朝为官似乎烦恼的事都不少,但是陶渊明没有抱怨反而乐在其中。以田园生活里的美好真实反衬出官场的污浊虚假,尽管田园荒芜但这才是陶渊明内心最纯真的地方,不愿违背本意去做官,而是选择田园诗意栖居,也感受到了诗人返璞归真。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是忠于自己的自由,而这片田园是陶渊明内心最真实向往的地方,就算生活条件不好,但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的淡泊与气节。第二部分“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和开头一样,朴素如脱口而出,白描手法不加雕饰。陶渊明对外在条件表现毫不在乎,而在意的是不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愿”。“愿”一方面是保持自己在田园中内心的淡泊悠然,另一方面是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高洁和在道狭草长的田园里能够洁身自好的气节。少年时猛志逸四海,但是浊世滔滔,草盛苗稀,岁月荏苒面对黑暗污浊的现实只求“愿”无违,不再追求猛志只求内心淡泊宁静,慢慢“佛系”起来了,欣赏田园和山水才更符合诗人自己本性。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而好多人就是因为害怕劳作的艰辛和对权力的欲望才走上仕途,去干违背自己本心的事,但陶渊明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更能体现出高洁的品格,守住自己的本心,是坦荡荡的真君子。

   从语文课本中熟悉的《归园田居<其三>》表现出了陶渊明真实乐观和淡泊气节的情怀,在一个重视文辞喜爱华美的时代陶渊明的诗却能做到如此朴素自然,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又没有很强的修饰性。文如其人,正是因为陶渊明自身情怀超尘脱俗和心境恬淡,追求悠然闲适的生活,所以笔下的田园诗既真实又自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