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信仰”;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时间”;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情调”!!!
5月23日,在京举行的“美国大医生走中国”活动现场,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宣布,开通中国患儿赴美治疗直通车。通过该绿色通道,患者如果已有赴美签证,平均只需10天左右即可完成预约,并见到美国医生。
国外医生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中国医生真的有那么差劲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未必吧!
中国医疗缺的向来都不是技术!!!
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信仰”;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时间”;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情调”!!!
当大家在标榜国外就医环境有多好多好时,大家可曾经想过,一口怎么吃成胖子?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西方社会已经走过了多少年的快速发展期?医疗水平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卫生水平的标杆必然与国家经济发展步伐相一致,为什么大家总是渴望以“第三世界”的经济水平去提供“第一世界”的医疗服务呢?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说句实话,医生永远不缺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人口基数越大,各种罕见病的患者总数越多,中国永远不可能缺少病患资源,对于中国医疗来说,更多的是流水线操作,怎么可能“缺少技术”呢?
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是信仰!
我们的确人口基数大,病患资源很丰富,但又有多少医生将这些一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进行及时分享。大家关注着高精尖的基础研究,热衷于各种分子、细胞层面的研究,关于某某学者在nature、science上发文发现某种疾病患者某种基因突变或者发现了某一转导通路上的一个新分子的报道层出不穷,真正又有多少中国医生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过临床研究的文章。我们固然需要基础研究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然而“人是一个整体”,不是由一个又一个零件拼起来的机器,医学仍然需要临床研究。
在完成流水化操作时,我们需要加强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促进“人类”而非“个体”健康的信仰!
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是时间!
上述新闻其他版本的报道中提到美国医生2/3的时间在做科研,其实中国医生也做科研。国外医生基本都有“科研班”,只有中国医生是利用休息时间在做科研。
医学的培养周期很长,而一个医生的黄金升值期有限;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我们也要养家糊口,也需要升职加薪。现在医生“升职”条件不仅仅是通过高层次的考试,还要文章、课题和基金。为了升职,大家挤破脑袋要写出各种科研论文,中国科研产出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但是质量呢?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种“赶鸭子上架”的科研模式真的有多大影响力?
国外医生可以花几十年完成一个课题,然而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医院里,哪个医生敢说“我耗得起这几十年”?
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是情调!
很多人在宣扬国外的儿童医院就医氛围有多好,说实话,就我原来实习过的儿童医院来说,我们儿童医院氛围在如此繁重工作量的重压下,已经算很好了。不要总是抨击国内的医院有多差劲,大家也去医院实地看一看,几十年前可能真的很落后,现在我们真的在改变,而且越来越好。你们羡慕的国外医院的“患者涂鸦墙”、“儿童活动屋”和“趣味指路牌”,我们真的都有!
中国医生也需要一份理解,谁不渴望在有“情调”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呢?如果大家没有办法理解,我就问一个问题,您真的能保证在每一天繁忙工作中,与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人笑脸相迎吗?
“海外就医”,就一定不会出现第二个“魏则西”吗?
大家有没有想过,海外就医就一定万无一失吗?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大家真的有考虑过吗?说白了,大家都是通过医药中介过去的,既然是中介,恕我直言,其实就是和利益挂钩的。到了大西洋的彼岸,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中介”就是你唯一认识的人。如果遇到生性纯良的,那么恭喜你,可以放心医个病了。如果遇人不淑呢,您是看好病还是看好钱包呢?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把自己或家人的生命交到其他人的手中,大家也一定要谨慎行事啊!
土豪,你会去美国看“感冒”吗?
所谓“海外就医”,我觉得说白了就是给那些土豪们多一个看病地点的选择而已。一个普通家庭,真的能承受起这样的经济负担吗?在我去美国医院轮转的时候,中国做一个磁共振的价格是460元人民币,而美国做一个磁共振的价格是4500美元。对于那些一掷千金去美国看病的土豪们,我真的好像说,“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
中国一直在提倡“分诊制度”,然而去三甲医院看“普通感冒”的患者仍然是络绎不绝,常见的小毛小病患者更是将专家门诊围的是水泄不通。既然如此,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不会看见这样的新闻:中国某富豪连夜打飞的漂洋过海去美国看感冒,结果被告知仅需补充VC多喝水?
如果你真的选择”海外就医”,可否告知你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你求的是“信仰”还是“虚荣”?如果是“信仰”,请为我们带回希望的种子,让中国医疗体制不断完善,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