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七律·长征》(毛主席)

本期分享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们跟随着李白遥寄王昌龄的明月走进了贵州和夜郎国,本期分享让我们跟随红军长征的路线去走一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领略毛泽东《七律·长征》所呈现的那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征程。

毛主席《七律·长征》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注:这首诗就不录制吟诵了,有兴趣可以搜索《七律·长征》这首歌或者《长征组歌》来听,也可以听听《十送红军》。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们跟随着李白遥寄王昌龄的明月走进了贵州和夜郎国。在讲到“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时候我给大家详细分析过,夜郎人“自大”这个锅背得还是挺委屈的,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夜郎国地处偏僻的西南之域,崇山峻岭、江河沟壑的重重阻隔,使得这里交通极为不便,和中原地区的交流非常少,所以没法不坐井观天。这一期我们就先来详细了解一下古夜郎国也即今贵州省的地理。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北接四川和重庆,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贵州的地貌属于高原山地,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贵州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山高谷深,纵横交错,绵延不绝。北部的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在云贵高原上绵亘数百里,划分了乌江与赤水河两大流域,更成为川黔两地难以逾越的界山。川黔间著名的险关要隘娄山关所在的山谷即是大娄山山脉一处因褶皱断裂而形成的隘口,它北起桐梓县城,向南过红花园、南溪口,翻越娄山关后,途经板桥向南延伸,全长达30公里。山谷北连重庆,南接贵阳,是真正的战略要地。娄山关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史籍中“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记载即是对此险要地位最简明的描写,所以人称黔北第一险要,和四川的剑门关一样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它南距贵州名城遵义市50公里,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长征中曾在这里与国名党军队进行过浴血鏖战,战后毛主席创作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大笔写意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写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表现了革命者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险时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苍凉悲壮的宏大气概,雄奇悲壮,气势如虹。这首词现在以毛主席行草手书体被放大镌刻于娄山关景区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为这一雄关险隘更增气势。

        贵州的中南部横亘着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苗岭,东西断续绵延,长约180公里,宽约50公里,因为是苗族集中聚居区而得名;东北部则是盘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海拔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

        贵州境内最高点则在西部高耸的乌蒙山。乌蒙山是云贵高原上的主要山脉之一,长250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耸立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和滇东高原北部,由云南延伸入黔,绵延于威宁、赫章等地,是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整个乌蒙山区群山起伏,如浩海腾波,峡谷深陷,如刀切斧削,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连绵,非常壮观。

        贵州不仅山多,水也很多。贵州的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南盘江、北盘江等。其中的北盘江流域据考古发现正是古夜郎国的主要区域。而赤水河,和娄山关一样,也是因为红军长征而获得较高知名度的。“四渡赤水”作为“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也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当时的中央红军正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 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和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的国民党各路大军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了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遵义地区,为长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现在贵州省由遵义市代管的赤水市就是以这条河命名的。

        贵州有这么多的河流,加上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要说应该有比较方便的水路交通才对,但不幸的是这里河流虽多,但都是上游,即使有北盘江、清水江、乌江穿过,却并没有形成河流切割冲刷的平原和谷道,所以交通极为不便。加上这里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阴天多,日照少,而且气候呈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总的来说,贵州的地理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尤其是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就是对贵州地理环境的最形象生动的概括。在这里,基本上找不到一块哪怕是像样点的平地。天气也不好,山谷中水汽蒸腾,四处弥漫着云雾,省会“贵阳”这个名字就是这里很难见到太阳的意思。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地表破碎,道路崎岖,山高水深,沟壑纵横,因此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交通都十分艰难,也难怪会成为外界一直无法进入的地区。虽然汉朝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了郡县,但在这里生活的主体还是少数民族,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的南中就包括这里。一直到魏晋时期,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大量的汉人才涌入这里,后世这里也是四川、湖广一带的汉人躲避战乱的地方。

        交通不便自然就信息闭塞,所以一直以来贵州的发展总是落后于中原地区,一直到今天,在这里修路的难度也是超乎想象。但也正因如此,作为一个几乎未被开发的省份,在这片土地上完好地保存了很多或美丽壮观或自然淳朴的风景。贵州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黄果树瀑布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实际上类似的瀑布景观在贵州可以说到处都有;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的万峰林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被称誉为“天下奇观”;贵州第一名山梵净山,那云海中的山峰肃穆而神秘,诵经的声音诠释着梵天净土的庄严……而贵州最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无疑是星罗棋布地点缀在群山怀抱中的少数民族村寨,远离尘世,淳朴安详,如西江千户苗寨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我六年级的时候就曾跟着学校去过贵州游学。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我们去了五天,几乎天天都在下雨,坐在大巴车上也能感觉到一直在上坡下坡,不停地拐弯……我看到了贵州的崇山峻岭和独特的熔岩地貌,也体验了制作银饰、鸟笼、泥哨、刺绣等具有浓厚苗族文化色彩的民族活动,感受到了那里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上个学期刚学过中国近代史,也背过一些毛主席诗词,所以虽然之前对贵州并不了解,但在为这期分享做准备的过程中我却常常能看到熟悉的地名,比如前面讲到的娄山关、赤水河、乌蒙山,但印象最深的却是遵义。因为遵义会议,因为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这个城市已经超越了贵州的省会贵阳成为我心目中贵州省的名片,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作为我这期分享的主题诗。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面对曙光在前、胜利在望,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要想真正深入理解和体会这首诗所蕴含的无数艰难险阻和奇伟壮阔的战斗豪情,我们需要先完整地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被迫退出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在突破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后,因为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意孤行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军在湘江会战中损失惨重,锐减至3万余人。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前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1935年1月7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遵义。1月15到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不久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会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便开始了著名的运动战“四渡赤水”,转战于川滇黔边境地带,并在遵义战役中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俘敌3000人,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接下来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飞夺泸定桥强渡天险大渡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重大胜利。此后,中央红军继续北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历尽千辛万苦,通过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并与张国焘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的企图做斗争,最终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今吴起县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共中央及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转战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长征在它的领导者毛泽东的笔下是怎么呈现的。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起笔直抒胸臆:“等闲”就是寻常,平常,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写长征途中翻越的千山。“五岭”指的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和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正是长征初期红军穿越的一道道封锁线。“乌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乌蒙山,1935年4月红军长征翻越此山。“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磅礴”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广阔无边的样子。“泥丸”指的是小泥球,“细浪”、“泥丸”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这两句就是说: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起伏翻腾的微波细浪,而气势雄伟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脚下的一颗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长征途中渡过的万水。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1935年5月,红军曾在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强渡金沙江。“云崖”意思是高耸入云的山崖。“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就是温暖。“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索上铺设木板组成的桥。“寒”是用铁索的寒光闪闪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这两句就是说: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激起热腾腾的水气。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透出阵阵寒意。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情绪昂扬。“岷山”是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的大雪山,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1935年9月,红军陕甘支队夺取岷山山系北支迭山山脉的天险腊子口。“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尽开颜”指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取得了胜利,所以红军指战员们个个都笑逐颜开。这两句就是说: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这首《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精心选择的生动典型的代表意象,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异常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乐观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看似寻常,却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承接“万水”,诗人同样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令人望而生寒的十三根铁索,根根都映衬出红军钢铁般坚定和无畏的革命意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都是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激烈战斗,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飞夺泸定桥时更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高悬在湍急河面上的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诗人这里并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只用“金沙水拍”描绘出金沙江的风高浪急,用“云崖暖”写出战斗胜利后诗人在江畔流露出的喜悦;用“大渡桥横”描绘出横跨在红军面前的大渡河天险,用“铁索寒”写出敌人炮火笼罩下的泸定桥的森森寒意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奇绝惊险。一“暖”一“寒”,对比强烈,既是客观事实,又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进一步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用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呼应了诗的首联。首联言“不怕”“只等闲”,尾联曰“更喜”和“笑开颜”,有力地强化了主题。其实红军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是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的,但经历了千难万险和惨烈牺牲后,红军终于在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中杀出来的一条血路,当踏上“岷山千里雪”时,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马上就要到达了,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所以诗人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并来进一步凸显红军异常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总观《七律·长征》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首联和尾联语言浅白流畅,大气雄浑,节奏强烈,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用词精妙,抑扬顿挫。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对常人无法想象更无力克服的艰难险阻乐观面对,视若寻常,这种傲视一切的夺人气概和阔大胸怀,非百战不殆、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和一代伟人不能拥有。

        《长征》这首诗简直就是一幅地图,把长征的路线说得一清二楚:瑞金和井冈山都在五岭边缘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贵州;开了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继续向西,过了乌蒙山就到了金沙江,过了金沙江就从云贵高原进人了横断山脉;穿过横断山脉翻过大雪山,眼前就是大渡河,大渡河就在四川盆地入藏的康定地区;穿过大渡河又是连绵不绝的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岷山;岷山的西边就是红军过的松潘草地;过了草地就到了陇西;陇西和陕北之间还隔着一座陇山,也叫六盘山;过了六盘山,就是陕北根据地,延安已经遥遥在望了。长征走过的路,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特别是翻过青藏高原这一段,一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普通人的想法,过大渡河翻大雪山几乎等于死路一条,即使是当年的蒙古铁骑从北往南走,而且是在有后勤保障的条件下也损失惨重,清朝时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这里也全军覆没,也只有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敢出此奇招,而且还真杀出了一条血路,大雪山连国民党的飞机都飞不上去,红军因此躲过了围追堵截,虽然牺牲了很多人,但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死神重重考验的精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通过准备这期分享,我觉得我大致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书上说: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已过去80周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我们的生活一片安宁,昔日的血雨腥风早已成为影视剧中并不那么真切的呈现。当富足和安康使前辈们壮烈的牺牲成为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他们艰难探索拯救民族危亡之路的努力呢?

        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新闻,“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其中是否也有长征精神在闪光呢?

毛主席《长征》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去过贵州吗?对贵州有什么印象和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贵州吗?

2. 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吗?

3. 你觉得贵阳和遵义这两个城市哪个更有名?为什么?

4.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征或遵义会议吗?

5. 你能给再给大家分享一首毛主席跟长征有关的诗词作品吗?

6. 小宝们建议爸爸妈妈就不要给讲长征了,带孩子看看贵州美丽风光、著名景点的图片或视频比如《航拍中国》,也可以读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或者一起听听歌。

参考资料

初中历史课本

《话说红军长征》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

《长征——最真实的人间史诗路》

这座城市除了“红”,还有什么?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25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5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77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6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8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17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66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6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6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3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