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考,一定会有人将其与应试教育联系在一起。应试教育这个词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思维单一化,答案标准化,摧残学生多元发展,扼杀创造能力,着实是触目惊心。在这种大肆批判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下,呼之而出的便是“素质教育”,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的现行教育体制并未因此而有本质上的改变。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且也是一个合理的存在。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南下涌入广州深圳下海经商,大量敢于“吃螃蟹”的人迅速发家致富,这批人中不乏文化水平较低却家财万贯的,于是“读书无用论”风靡一时。然而这种过于务实的功利主义思想注定无法支撑社会长久的发展,而那个特殊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步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知识力量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不能说所有文化水平低的人都无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但是这种几率却微乎其微,特殊的个例并不具备代表价值,而学历层次高者成才的几率便大大增加,高考正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著名的马太效应中说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精英的孩子都比穷人的孩子有更大的几率成为精英,也就是说“寒门难出贵子”。一个孩子能否出人头地,不仅仅取决于他个人的才华和能力,还依赖于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人脉等多方面因素,而出身于精英家庭所拥有的智慧与眼界,是许多寒门子弟不可比拟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巨大优势。倘若没有高考,那么寒门子弟想要翻盘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他们想要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也随之破灭,随之而来的可能就会是高等教育的沦落和社会矛盾的凸显。
诚然,现行教育体制有着诸多的欠妥之处,就高考而言,全国各地区命题不统一,且各大院校在每个直辖市、省份、自治区所招收的名额差异显著,地区保护倾向明显,河南、山东等数省的考生压力巨大,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更有甚者,北京等地的户口竟成为了某些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手段。然而,高考又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目前在短时间内也确实无法找到另外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太不统一,人为可操作成分大,既存在不合理性,也无法真正的落实实施。所以,应试教育的土壤经过这么多年的耕种,势必有着它肥沃的一面,而这也正是让最广大人民受益的保障。
当前中国社会选择了应试教育,其实是时代必然的选择,是一种社会合力导致的现象。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古有之,八股取士的制度更是传承了千百年之久,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其实并不是为了探索真理和科学,实则更多的是为了显赫的身份地位和高质量的生活,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传统教育观的影子,在社会合力的引导下,选择应试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