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的人,可能经常会围着故事打转。
有时会因为发现可写的故事而欣喜若狂,有时又因没有故事可写而竭斯底里。竭力寻找故事,不断和故事过招似乎成了写文人的常态。
至于寻找可写的故事,各人自成一路,自有一套。
蒲松龄20岁开始搜集素材,他要路过的人对他说故事,只要说出他需要的故事,就能领他一碗小米绿豆粥。
台湾高级教师蔡淇华也十分热衷听故事,遇到有趣的人,他甚至会询问联络方式,直接提出邀约:“我能拜访你,听你的故事吗?”
乔治·奥威尔则会踏上社会搜集新素材。他把自己变成伦敦东区流浪大军中的一员,又或者秘密潜入贫民窟一住就是几个星期,以这样的方式来获得他小说创作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与朋友交谈来了解他人性格,也为创作积累题材。她也会用日记来记录和筹划写作。
提到观察和记录,这似乎是许多作家和写作训练书籍会提到的方法。比如《作家创意手册》里就提到,可以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从起床到睡下,可以把这一天里的一切所见所闻记录在案。这不但可以练习化思为字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写作积累素材。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里则提到,可以多观察身边的每个亲人、朋友。用客观的角度来研究他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这会让我们既悲又喜,喜的是原来他们每个人都是丰富的故事源泉,悲的是,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了解他们,而之前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已经熟知他们的一切。
散文家石德华说:“文学应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当作家之前,须先成为生活家。”
所以不管是听别人的故事,还是亲身体会别人的生活,又或者观察记录,这一切素材的来源都是生活。是的,就是我们之前认为平平无奇的生活。
这也道出了作家异于常人的能力——善于从平凡处发现不平凡的能力。
另外,有的人说,作家同时也需要极强的想象力。是的,想象力很重要。但最终我们也会发现,那并不是脱离生活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而是基于生活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这是一种有根有据的升华创作能力。
生活,是巨大的素材源泉。就像石德华先生说的那样,当作家前,先成为生活家。这样,我们也就拥有了素材的宝库,不至于让写作的生命枯死在无事可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