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首词是苏东坡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写给弟弟子由的。这首词很好地体现了苏东坡作为词人的个人特色,他的词打破了常规词的传统。以往的词人很多时候是借由女性之口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格局难免受到局限,而苏东坡受到柳永的影响,直接由文人的角度抒发自己的看法,这是第一层突破;苏东坡比柳永更上一层楼,因为他笔下的不再是儿女情长,而是文人志士的抱负和追求,从内容上来讲实现了第二层突破。苏东坡的词视野广泛、思想深刻,将诗的特点融进词里,抒发了文人志士的逸怀浩气,将词推向另一个高度。
这首诗由景入情,由今入昔,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阙所包含的涵义和情感是截然不同的,体现的是诗人的心情转变。一开篇“孤、青、野、残”四个字就塑造出凄清的环境,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的是自己孤寂的心境及怀才不遇的哀伤。接下来从旅店简陋的环境转到怡人的自然环境,视角从小到大。这一句写的是早晨行路途中的景色,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像锦缎一样铺开,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这些景物给读者带来的感官体验都体现的是“美”。这一段描写的对象是月、晨霜、山、朝露,是更加宏大的大自然景物,同时以气象取胜,不减唐人高处。这也是为什么在谈论到苏东坡的词时我们会用兴象高远作为总结。诗人情感的转折也由此开始,在大自然天地万物中个人的悲伤被淡化,消极的情绪消失殆尽,余下的是对大自然宏大的感叹。这也是道家思想带给苏东坡的影响,他懂得欣赏万事万物的美好,对大自然对世界抱有赏玩的态度,这种思想也在苏东坡的词里传递给读者。
诗人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表现出先抑后扬的心情转换,同时表现了儒家和道家两派思想的结合。在回忆里苏轼想起和弟弟一同进京赴职,少年气盛的抱负是要辅佐像尧舜一样的明君,体现的是儒家入世的思想,而后在朝廷屡屡碰壁后自我排解、宽慰弟弟时体现的是道家“无待于外”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让苏东坡以辩证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使得苏东坡能够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 ,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这首词的脉络清晰,层次井然,情绪表达峰回路转,可以说是诗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