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在,林海相隔,伴读同在
——写给有古典才情的黄晓丹老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黄老师:
您好!
十七天的云伴读已然结束,前天晚上吴虹校长说让给伴读老师写一封信,于是我又回过头看了一遍伴读老师的课程表,真的有太多太多优秀的老师了。最后,下定决心给您写一封不成熟的信,为什么说“不成熟”大概这和您的专业您的头衔有关。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语文教育,有修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曾经一度觉得,自己对文学也算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听了您的课第二遍之后,我觉得我对“了解”这个词的理解是有误区的。以往我所说的了解在现在看来大概也只能称为看过学过文学方面的东西,真正的了解应该就是您在这节课中所散发出的能量。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来自甘肃陇南礼县的一名乡村老师,也是19年刚入职的一名特岗教师。文科生出生的我,现在是一名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阅读量加大了很多,古诗词也增加了。我也碰到过很多老师共有的问题:如何讲诗歌。
作为语文老师语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坚持需要毅力更需要热爱。记得当初在小打卡分享听了柳袁照老师的课后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爱诗最怕诗。中国流传下来那么多的诗词,脍炙人口的诗歌枚不胜举。读诗大家都能读,可是真正会品诗会说诗的又有多少,所以我说自己最爱诗又最怕诗。
简单的几句诗里面包含的内容情感太多。那么从哪里进入诗歌,才是黄老师您在这节课中给我们的最好的干货。有没有可能,一句诗很感人而整体并不感人?有没有可能,艺术感觉独立于中心思想存在?有没有可能,靠误解、想象和机缘巧合,我们才能走进诗歌?关于诗歌,什么事正确的信息?什么时候提供这些正确的信息?连着五个问题,如同醍醐灌顶般,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我忽然觉得原来诗歌可以这样学,它可能没有什么规律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但是需要你怀有一颗热爱的心,去刨根去究底。更甚者有些时候你莫名看到的一句感人的诗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个意思。犹记得之前朋友圈流行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可是后来真正学过这首诗的人分享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后,很多人才知道,文学到处都要用,但不是随便用的。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小尴尬,很多人在没有真心喜欢诗歌的前提下却能尊重诗歌。
回到我之前说的和大多数语文老师面对的共同困惑:如何上诗歌,尤其是面对小学生。而在这节课黄老师您也给了我很好的答案:零碎而真实的感觉,整体的观摩与揣测,时代与个人的背景,评注诗话中的素材,最后形成一个整体,感觉与思辨统一,阐释传统与自出机枢统一,专业素养与心灵自由统一。这个诗歌鉴赏程序,它让我们每个人在品读诗歌的时候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由零碎的感受入手,再进入整体,接着去了解作者与背景,分析评注,最后让诗歌与自己的内心形成一个统一。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对于一首诗一万个人便会有一万种见解。
黄老师,未来之路还很漫长,而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不知道这封“不成熟”的信,你是否能看到,但是你已经让我看到,诗歌的魅力,文学的魅力,知识的魅力,感谢伴读有您的陪伴。
一个因您而更爱诗歌的学生
赵娜
2020年2月17日
温小暖
2020年2月17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