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背景
在本学期孩子们在认识10以内的数字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学习图形组合,认识椭圆形等,随着数学思维的发展幼儿开始接触长度测量等基本的数学概念。本次观察记录重点关注睿睿在长度测量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在首尾相接方式测量物体时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睿睿能够口头描述测量方法,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存在不规范的情况。由此引发了我对孩子们数学操作能力的关注以及思考。
二、观察的过程
数学课上我首先向孩子们介绍长度测量的概念,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并展示了一根标有刻度的尺子,询问幼儿们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孩子们纷纷积极举手,表示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之后,结合绘本《一寸虫》,向孩子们讲解了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并且一边讲解一边进行演示,即使用没有刻度的物品(如棉签棒)首尾相接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我用示范的方式,将棉签棒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在物体旁边,直到完全覆盖物体的长度。强调,每次放置棉签棒时,要确保它们紧密相接,不留空隙。
孩子们都能认真听讲,睿睿还主动复述了老师的讲解内容,表示理解了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之后我给每位幼儿分发了一套操作材料,包括若干根棉签棒和一个待测物体。孩子们开始尝试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睿睿拿起小棒开始操作,但在测量过程中,他没有严格按照首尾相接的方式进行。他有时会将小棒放在物体的上方或下方,而不是紧贴着物体排列;有时会在小棒之间留下较大的空隙。因此,他得出的测量结果并不准确。
我注意到睿睿的操作不规范,便走到他身边进行指导。首先询问他为什么这样测量,睿睿回答说:“我就是这样放的。”随后我耐心地解释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并再次示范了正确的操作方式。然后,鼓励睿睿重新尝试,并提醒他注意小棒之间的紧密相接。
在我的指导下,睿睿重新开始了测量。这次他更加注意小棒之间的紧密相接,虽然仍然存在一些小的空隙,但整体上已经有所改善。
三、行为分析与思考
1.对睿睿的行为分析
从观察中可以看出,睿睿在口头表达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理解能力,能够复述出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却没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可能是由于他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或者对于测量过程中的细节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此外,他在面对困难时显得比较固执,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操作方式。
2.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思考
我观察到睿睿在口头表达上的能力较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和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多次示范、分步指导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测量技能。同时,我也应关注幼儿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引导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
3. 改进措施
针对睿睿或其他小朋友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
(1)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以设置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测量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鼓励幼儿在家中寻找适合测量的物品进行练习。
(2)注重细节指导:在示范和指导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细节方面的指导,如如何确保小棒之间的紧密相接、如何调整小棒的位置等。这些细节方面的指导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测量技能。
(3)引导幼儿自我反思: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操作方式。这种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我调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必要的时候可以对个别又困难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多鼓励增加幼儿的自信,多尝试鼓励幼儿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
(5)针对课程的难度,分组的时候可以以强带弱,借助同伴的力量,互相帮助。
通过观察和分析睿睿在长度测量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总的来说与实践操作机会不够有一定关系,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幼儿提高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应关注个体差异和幼儿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