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文到论文是一种断层式的蜕变,论文看中逻辑严谨、结构清晰、主题新颖,不管是哪一项都不可能速成,而是需要作者自身的沉淀与积累。高中后期转成议论文的写作或许也是想给我们一个缓冲过渡区,不至于在论文的写作中完全没有基础。
本书侧重于论文写作的分析,出乎意料的是他比我想象中的有趣。每一篇解决不同的问题,在阅读时也不必按照顺序阅读。书中的提问篇、阅读篇和文献篇讲述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剩余的主要讲述怎么写的问题。
以前的学习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并且大部分的问题都已经有答案,但是大学里需要的是提出问题,从一个知识消费者到知识生产者,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提出问题,怎么提?文中提到的“三步提问法”首先确定主题方向,再聚焦于某些疑问,将主题从大变小,这里又可以通过“有的……有的……”句式来提问,最后回答自己提出的疑问,从而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等将答案从小变大,从而来凸现本文的阅读价值。
关于选题文中提到了四个象限和四把尺子,对于非天赋型选手,第三象限的小问题大意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小问题小意义出发的积累可能是最好的选择。选题后便是问题的提出,聚焦到小范围的问题可以通过限制问题的研究对象、时间范围和地域范围的方法,将一个大而空的研究转化成小而细的研究。这是一般的提问方法,也是基本的标准,然而可以锦上添花的就是这个问题足够有趣,有趣的关键就是谜题,同样的假定出发却得出相反结论?和我们平常的认知不同?这些话题会引起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起点和基础,书是广泛的阅读,论文则是专业性的阅读,对于两者的选择,考虑到篇幅和时效性,书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口味和营养,毕竟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这是论文无法媲及的。除了这些有字之书,生活和阅历这本无字之书教我们走进生活,用切身体验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想象长时间浸泡在论文中,面对毫无感情的文字,思考和疑问从何而来?抛开阅读,我们更要打破自己的生活空间,个人的经历终归是有限的,只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说,我们才能发现那些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个好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当我们成为作者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果我来阅读这篇文章,我希望他是以怎样的面貌来呈现,我希望他传达的讯息是简洁明确的。所以当你确定你的读者范围以后,你需要以一种平视的角度,在演绎视角下,先提出观点再作分析。
其中提到很多有讲究的写作方式,微观下,词句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语要具体,但不能太长;主谓宾之间要快速衔接,不能有复杂的插入语,其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在其注意力集中范围内明白作者表达的意思,修饰语之类的可以挪到后面来渲染。句子衔接中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长短句结合缓解阅读疲劳、用被动突出强调等。
中观结构中,需要考虑到段落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连接,一段话只说一个意思、第一句话是主题句、用主语串联起来、每段尽量不超过十行等。而段落之间的平行、递进、对比这三种关系可以通过主题句、小标题、格式凸现等方式以更加友好的方式呈现。
宏观结构是我们可以在起笔之前事先明确的,论文的结构可能是大同小异,类似于八股,有着固定的结构,但是我们并不能否定这种写作方式的优点,好的论文结构一环扣一环,最终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论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文章的标题,引发兴趣的前提是要易于理解、一语道破文章的主题,需要的是直接、具体的简洁概括,其次才是选择带有疑问和争议的改进,千万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忘记标题最重要的适当性。
对于写作,读是完全不够的,日常的写作积累才能够保持精神世界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