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你不用着急回答我,先想想。
“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请问还剩几只?”
在小学生的作业练习上看到这样一道题:
1( )+ 1( )= 1( );
3( )+ 4( )= 1( );
1( )+ 2( )= 1( );
一时间实在不知道怎么解答,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小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
1( 里 )+ 1( 里 )= 1( 公里 );
3( 天 )+ 4( 天 )= 1( 周 );
1( 个月 )+ 2( 个月 )= 1( 个季度 );
瞬间感觉羞愧、尴尬、无语,暗暗的骂了一句脏话,却又不得不承认答案的正确性和自己的狭隘性。
不由的想到小时候被问过的一道问题,同时也是一道脑筋急转弯:1+1=?
我记得那时候的答案是:如果是数学题等于2,如果是脑筋急转弯等于王。
现在再想想,也只能笑笑了,好像也并不是那么回事啊,答案好像是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的。一时间竟然无法真的给个合适的答案,每个答案都有自己正确的理由,每个答案也都有自己的限制性,也实在说不上孰是孰非。
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有的太多,这一点你不必怀疑,你大可去找寻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就只认定了一个答案。
你要是问这是为什么?其实不是问题的不严谨性和答案的不完全性导致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思维习惯:不管什么问题,首先就给这个问题先套上一个限制性的框框再进行解答。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我们都是这么思考过来的。例如说学生解题,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你不可能要求他在试卷上写1+1=2以外的答案。“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就有这样的意思,总之,都是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
当然,也有人做什么都和常人不太一样的,他们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这种人,要么是天才,要么还是尽快送医院的好。
习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帮助,使我们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的可能性。
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大人与小孩的区别是什么?回答各种各样,都有道理也都不全面。
姑且我也发表一下我不全面的看法。那就是发展的可能性。小孩就像一张刚开始作画的白纸,最后能画出什么来谁都无法预测,而大人就像是已经绘制的半成品画作,基调已经铺设好,发展的可能性逐渐减弱。
你要是非要有不一样的发展,那就只能跳出既定的思维套路了。至于怎么逃脱,我帮不了你。是换位思考也好,还是预设条件也罢,总之,人各有路,总之,别轻易就下结论。
谁说不是呢?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还真就不能把你以为的当作就是你以为的。
好了,那么现在,你要是想好了,就可以告诉我问题的答案了。来说说吧。
“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请问还剩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