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乐器考级的季节。这样的对话又不时传进耳朵——
宝贝:“妈妈,我不想考级了,我不想学琴了!”
妈妈:“好好,等你这次考级顺利考过,我们就不学了!”
听到这种“拖延战术”,我总忍不住想偷笑(不要抛砖)。估计这位妈妈一定在想:等你考过了,就由不得你了。当然,我也能体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辛苦付出和更多的无力感。
这让我想起去年女儿钢琴考级前的一段经历。那时候她学琴还不到一年时间,但老师对她有比较高的期望,要求她直接考四级。考级曲目确实比较难,也比较枯燥。一天晚上,女儿练琴的状态始终不太好,一直不需要我陪伴练琴的她要求我陪着她练习,可接下来弹了几遍还是出错。于是她开始大哭。能感觉得到,当时她很烦躁,想弹好,可心大概又静不下来,一弹就出错。于是她的情绪爆发了。一边哭一边用手指重重地砸在琴键上。
我也变得有点生气,因为她砸琴的举动。但我也意识到,这在她学琴的道路上是一个小小的挫折。而如何面对这个挫折,对她未来的学琴甚至在面对其它的困难时,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我决定做她强大而温柔的后盾。让她知道,妈妈是她遇到困难后可以回归的港湾。我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我抱着她,轻轻拍着她的后背,等待她平静下来。
可她这回是真的情绪“大爆发”了,很久都没能平静,一会儿从大哭到啜泣,一会儿又转为大哭。大约七、八分钟后,女儿总算平静下来。我想到让她拿出新买的毛绒新宠一起陪她练琴,可还是没能帮她跨越弹奏和情绪的双重障碍,没弹两遍,又趴在我怀里继续哭。我决定让她转移注意力,去洗澡。即使洗澡,她依然不忘张着嘴在浴室里哇哇地大叫:“钢琴太难了!耽误了我玩的时间!我后悔学钢琴!我讨厌钢琴!”
这是她第一次说讨厌学琴。我定定心,把快要出口的训斥压下去,告诉自己必须慎重处理,坚持包容她的这份情绪。只适时地对她说:“妈妈知道你觉得这首曲子很难,让你牺牲了今晚玩的时间,很有挫败感。”我这么说,是为了暗示只是这首曲子很难,而非钢琴的问题。女儿却像了解我的心意似地对抗:“不是!是钢琴难!我后悔学钢琴!我讨厌钢琴……”我没再多说什么。
等洗好澡,她已经比之前平静了很多,抱了不少书准备度过她愉快的睡前时光,但还是委屈地跟我说,她想玩跳棋。我破例同意了她的要求——因为我平常不同意她在床上玩玩具。她像是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不敢相信地看着我,问我是不是真的。明确后,兴高采烈地去拿跳棋。走出卧室门之前,她还不忘回过头来愤愤地说:“我讨厌钢琴!”然后突然一笑,接着说:“其实有时候练琴也很好的!”
我舒了一口气,知道今晚的“挫折”已经顺利度过了,同时也很欣慰自己坚持陪伴换来的理想结果!
而更让我意外的是,第二天放学一回家,她就主动先去练琴,并告诉我成功地把曲子合出来了!
事后我也在反思,当时如果我不能包容她的情绪,甚至教训她,那么就会升级为她对钢琴的厌烦情绪,可能真的会开始抗拒学琴。而我让她学琴的初衷,就是要她保有一份对弹琴的兴趣,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个帮助自己舒缓情绪的好方法。这份理解、坚持和陪伴,让女儿得以充分宣泄不良情绪,然后自然而然回归正轨。当然,在最后的考级中,她也以难得的“良好”成绩回报了自己的辛苦付出。
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遵循一个处事原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每个人当有情绪的时候,往往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孩子更是如此,她们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我们的引领,而我们的处事方法也会深深印在他们的心里。不要让孩子成为在心灵的墙角独自哭泣的人。
允许孩子有情绪,并且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才能谈得上对情绪的疏导与管理,进而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也唯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有持续的动力,激励自己在人生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