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龄前孩子需要学会的3件事
一、学会准备好
第一,身体准备好,能够保持坐姿正确;
第二,头脑准备好,愿意积极参与活动,遇到困难会自己思考或寻求帮助,能够听从并且遵守游戏规则。
二、学会负责
学龄前要让孩子学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自己负责。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能够做到不越界、不包办替代,除非孩子主动寻求帮助。
三、学会尊重
学龄前孩子需要学会的第三件事,就是尊重。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从“个人”逐步过渡到“社会人”。
02
家长考察幼儿园时关注哪些?
好的幼儿园既会保证孩子玩好,也会保证将学习融入孩子的活动之中。幼儿园阶段的认字和识数活动不应该是教条的,而应该融入玩耍中。家长在考察幼儿园时,可以看墙上是否有字、数字等海报,教室里是否有书架,玩具角里是否有拼板、地图、钟表等帮助孩子早期启蒙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03
如何做才能让学龄前儿童更聪明
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多元化的良性刺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爱画画、有的爱搭积木。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的偏好,但也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样性”地玩耍。孩子的大脑有无限可能,不要过早地让大脑的区域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更不要因为父母的偏好或局限而给孩子设限。
第一基本点:温柔对待
打骂孩子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父母一定要杜绝。对于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需要有足够的同理心,比如孩子做噩梦,害怕黑暗、雷电等,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抚工作,让孩子时刻感觉到:自己有需要时,父母会一直在自己身边。孩子的焦虑和紧张水平越低,大脑发育就越健康。
第二基本点:重视数学启蒙
第三基本点:多和人交流,少和机器交流
第四基本点:吃得好,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的均衡,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补脑的食物
第五基本点:多锻炼
04
亲子阅读,保持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亲子”比“阅读”更重要。亲子阅读,应该以孩子为导向,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三大权利,即读不完的权利、反复读一本绘本的权利、跳着读的权利。
05
激发孩子潜力:脚手架式教学法
第一阶段:我做你看
第二阶段:我做你帮助
第三阶段:你做我帮助
第四阶段:你做我看
06
成长型思维决定孩子是否有潜力
“父母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孩子释放他的潜力”。
所谓“潜力”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否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高。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因此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成长,也更加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
07
正确的夸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应该侧重过程、侧重孩子付出的努力。当我们因为孩子的努力而进行表扬时,他们就会想:“因为我努力了,我没有放弃,所以我被表扬了。我今后要继续努力,这样我才会再被表扬。”孩子自然就更加愿意去尝试挑战。
08
重视孩子的提问,孩子才会问更多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你知道答案,可以简要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但记得要对孩子说:“这是妈妈知道的全部了,也许还有更多的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样做,不仅能够鼓励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非总是唯一或一成不变的。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09
该不该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
使用共情法则。举例:“哦,你特别想要这辆车模。这辆车好酷啊,宝宝好喜欢。可是它不在我们今天的购物计划中,我们把这个愿望记下来吧,等到宝宝生日时再来买。嗯,宝宝的生日是在几月啊?11月,现在是8月,还有1、2、3,3个月。哇,宝宝很快就能得到这个玩具了!”
10
家长少说“不”孩子更懂事
当父母真的说“不”时,就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认真的,父母禁止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做。建议父母每次说“不”时,能够给孩子一个简单的解释,比如:“现在是吃饭时间,你在餐桌上玩小汽车会影响大家吃饭。”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这不是父母故意和我对着干,而是因为我的行为影响到他人了。
11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不要把自己的节奏强加于孩子,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着急焦虑的家长,常常是因为自己的节奏失控了。让孩子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体验并承担后果。这才是陪伴孩子的真正意义。
12
5句话,让家人的育儿水平赶超你
多说这5句话,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1、这是宝宝自己的事;
2、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3、把“你去试试”换成“我们一起试一试”;
4、我知道你很难过,爸爸陪着你,直到你冷静下来;
5、我爱你
我们应该相信所有孩子都是“善”的,孩子任何的“捣蛋”行为,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求救的信号。父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谓“拼爹拼妈”,拼的不是父母的财富,而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以上内容是节选整理的书中于我而言需要反复阅读的,摘录下来与各位父母共勉!成为父母读书便有了使命感,邀约天下父母一起“为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