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济南显得格外冷清,也许是十一假期的缘故吧,多数外地人都回家过节了,一场秋雨从早上一直下到现在仍未停歇,原本计划出去玩玩儿,这样的天气也实在是懒得动弹,便打开书橱,想要找本书随便看看,打发一下时间,这时才发觉书橱里的书不知不觉又增加了不少,突然想起老妈说的,看了这么多书,也没见你聪明到哪去。
如今的我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月拿着固定的工资,单身,每周有三天准时去上瑜伽课,晚上回来读读英语,有时候兴致来了,也随手写几篇姑且叫做文章的随笔,翻几页书,也就不早了,看似忙碌,但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前几天有朋友分享《沟通的艺术》书评,突然想起我也买过这本书,因为实在太厚了,理论性太强,读了没几页就放弃了,如今还在书橱里老老实实的躺着呢。
反观读过的这些书,超过80%都是小说,小说是有情节的,作者甚至会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设计各种伏笔,引人入胜,但知识类的书籍并没有这么多的设计,完全是将各种干货放在你面前,桂圆,花生,红枣,核桃,美国大杏仁都有,吃多了难免会枯燥,说不定还容易上火,但这些干货才是健脑益智的良品。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是设定好的,生活中不可能将情节重现,与情节相比,方法论可能更重要一些,它们是做事的准则,阅读范围太过狭窄,必然导致进步速度缓慢。
每次的阅读是否真正领会了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人总是习惯于接受,老师把知识总结提炼出来,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需要做的是背诵知识点。
而阅读不应是这样的,读书是与作者的一次对话,它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读者应该在其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扩充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并非把文章的内容放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去理解,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否是这个意思,全然不顾,只看自己想看的一部分。
读书是一个知识再加工的过程,而加工的过程称为“反思”,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小时候会被问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提高个人修养,拓宽眼界之类都挺扯蛋,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基于一个准则“学以致用”,用书上的内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看书知道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书上提供各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增加运动,规矩作息,合理膳食,这谁都知道,心里明镜似的,然并卵,但依旧吃着垃圾食品,每天熬夜到两三点,回到家就摊坐在沙发上,“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力和实践比读多少书重要的多。
最近听到一个新名词“乌比冈湖效应”,就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指人的一种总觉得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给自己在许多方面的打分好处实际水平。
与之类似还有“杜宁克鲁格效应”,即“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能力不强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无法认知他人的真正能力。
许多人同我一样正处在这个怪圈之中,直到发现了有一群人,能够每天坚持阅读,2-3天阅读完一本书,并写出高质量的书评,有些人甚至能够达到一天一本的阅读量,这才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事实是,你根本没读几本书。
怎样才算过好这一生呢?拥有更多的财富?这可能是其中一方面吧,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和“颜如玉”在哪?用书中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并把认为正确的方法用到生活中,不断的反思和积累,变化就会发生,你想要的生活和人生自然水到渠成。
窗外的小雨还没有停,淅淅沥沥的,这场秋雨过后,明天会是一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