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舌尖3》的评分,在第4集祭出“中药口红”之后,一夜之间,从8分滑到了4.8分,《舌尖上的中国》,终于沦为“舌尖上的微商”。
《舌尖上的中国》变了,第一集带货,全程不见美食,让片子里的锅碗瓢盆断货就算了,到了第4集,开始亲自出马做微商了,中药自制口红,一股股浓浓的小作坊微商味道,更被网友扒出来,原材料疑似购置于淘宝三无卖家店,连配的电子秤都是同款。
看到这集网友是彻底暴躁了,敢情变成了中医养生了?养生堂吗?BTV logo要不要打一个?
做微商也算了,各种常识性硬伤,让人无力吐槽。比如,这两天讨论比较多的鲈鱼话题,节目中错将大口黑鲈当作四鳃鲈鱼。区别这么大,要有多瞎才能看错?
还有,食物张冠李戴,不正宗。节目里推荐的天津煎饼夹火腿生菜,不正宗;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钵钵鸡、麻辣烫、串串、冷锅串串真的都有明显区别)……
新导演刘鸿彦在采访中骄傲地提起过:这一季拥有一个年轻且国际化的创作团队,有来自荷兰的摄影师和剪辑师,整个团队有近200人的规模。光是第二集《香》,50分钟的片子,就花了主创团队200多天的时间,去了20多个城市、接触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0种小吃。“光拍摄素材就有40T!”
听起来是在打磨一部精品的感觉呀,然后,出来的就是这样错误百出,不知所言的东西吗?
这还不可怕,将一无所知,包装成“博大精深”,才最致命:
“水盆羊肉每碗三片肉是最好的,这是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口味试炼”、“章丘铁锅必须历经12道工序、再过18遍火候、1000度高温锤炼、经过36000次捶打”……
知乎上已经有一帮本土人士忍无可忍:谁说水盆羊肉必须三片肉才最好吃?多得是五、六片的;必须要用工艺这么复杂的铁锅炒菜才好吃吗?你怕是对苏泊尔的力量一无所知……
最不能忍的还有一言不合就尬聊一样的炫耀。为了显示自己的内涵之深,节目组不惜搬出《红楼梦》中的茄鲞,这一奢靡之物,又调出《随园食单》……等一系列书袋子。
总之,《舌尖3》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美食,成功让当年看饿的粉丝,看睡着了。
2.
《舌尖3》你怎么了?醒醒,你还是个美食节目吗?
《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经典的商业故事,到第3季,整个团队都换了。灵魂人物陈晓卿早就另起炉灶,跑去互联网,拍《风味人间》,有点跟老东家对着干的感觉。
你肯定永远不会猜到,有一天,《舌尖》一集是这样的:停留在食物上的单个镜头都不超过2秒,却用了四分之一片长,拍一个老头儿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练武术。
这还没完,生病的妈妈给女儿做一份好吃的日式便当,下岗再就业的大妈摆煎饼馃子摊,四川贴心女婿弃医从事麻辣烫……没错,这就是《舌尖3》,在走向“《知音》的人生百态”上,更彻底了。
“我们希望呈现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这是刘鸿彦的原话。
但是《舌尖3》出来的效果就是,只剩下背后附着的东西,不见美食。我就是看一个美食节目,你为什么告诉我张阿姨李大伯的家长里短?你为什么要花半天时间,告诉我在家里座次有什么内涵?
即使是很多人视若珍宝的《舌尖1》,也一样充当着政治说教的角色,毕竟是国家电视台,拍一部精良的纪录片,宣传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什么错,你以为拍给你看着玩?
只不过《舌尖1》,还没有脱离食物本身,由食物本身延展开来的平凡大众的喜怒哀乐,才会吸引人。到了《舌尖3》,彻底玩崩掉了,只剩说教了。——食物只是说教的一个道具,不再是主角。
当一个美食节目没有了美食,就跟爱情里没有了爱一样,不弃留着过年?你难道喜欢一个大爷拿着一口锅,跟你讲一晚上“微商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