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下来,就想记录些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写一写前些天在西安学习点茶道的记忆吧。
3号下午,上课前我们先去老师那报道。我和华姐从酒店出门穿过人行道,对面就是老师所在的小区。进入小区,需穿行一片小花园。一入花园,眼尖的华姐惊喜地叫起来:“哎呀~这不就是上个月我们在昆明学习期间做过花馔的那个黄色腊梅花吗?”“对对对,就是那个,呀~好香呢!”只见树上挂着很多花骨朵,含苞待放,零星开着几瓣,香气沁脾。之后的几天,我们总喜欢从这片梅花林里穿行,却从来没想起来拍照,但每想起西安,想起马老师家,这幅脑海中的画面是挥之不去了。
教我们宋代点茶道的马守仁老师,在行内有名声有地位,却是非常和蔼可亲,一阵喝茶聊天之后,他即起身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手法娴熟,刀功快捷麻利,听说师母几十年来没有下过厨房。老师一边做菜一边和我们聊天:
“作为一名茶人,除了学习泡茶,还得学习做饭呐,若能把饭做好,茶也自然不会差。”
“在日本,一场正式的茶会,料理也是很重要的。主人得亲自做一大桌的料理让客人吃了,才到喝茶的环节。”
“做菜,要做到胸有成竹,菜谱在心里,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胸有成竹。”
“厨房,也是一个男人修行的道场。”
。。。。
上课的第一天,老师先指导我们如何正坐,学茶道,从练习正坐开始。不到3分钟,腿就麻了,不得不变换姿势。。老师说,练着练着,你们会“忘腿”的,到考试的那天,每个人都一定可以坚持20分钟以上……真的能吗?
大部分国人对于目前中国茶道的了解,都止于“台湾影响内地、日本影响台湾”,说起茶道,仅以为这是日本人的文化。其实,日本茶道,最早源于中国古代,唐朝时期日本的最澄禅师、宋代时期的荣西禅师,来中国学习佛法,也将中国的茶道文化带回了日本。明末清初时期的隐元禅师,东渡到日本,被后世日本人尊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这些茶道历史,不仅在日本茶道文化的典籍里都有记载,中国的禅宗典籍也有出处:唐《百丈清规》、宋《禅院清规》等,这些典籍里均有20%以上的记载,都是关于茶道的。后因各种历史演变,宋代的点茶道,中断了。而在日本,得到了演变和发展。
马老师古文诗词功底深,早年间,就深入经典,研读茶谱茶录和茶文化诗词,为当今复兴中国古代茶道第一人,1998年,即已著书《冷香斋煎茶日记》。老师说,恢复传统茶道文化,要有文化传承、礼法,才具有文化生命,才能更长久。
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对应着大量的有关茶的古诗词,和典籍: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等等。
茶道,从练习叠茶巾、抹拭茶碗开始。看起来非常非常简单的动作,做起来,也不轻易。弟子即便学会了,身上散发的气韵,也与老师的不一样。这就是茶道的练习过程。
掌握好了第1步,再增加第2步。依序增加投入茶粉的步骤,再增加茶筅击拂茶汤打出沫饽的步骤,最后再增加茶童给客人奉茶等各种行礼的完整过程。
老师每一次的演示,都非常耐心地从头开始:“打开”,“打开”,“再打开”,“折起”,“完全打开”……“没有多余的动作”……“眼到、手到、心到”……
古代文人雅士斗茶以沫饽洁白丰厚咬盏为上,我们刚练习时,还打不出很丰厚的沫饽,有时候为追求沫饽效果,拉长了击拂的时间。老师总提醒我们:我们更应该注重礼法和手法,而不是沫饽本身。
还给我们立下规矩:作为南山流的弟子,绝不可以在沬饽上面写写画画。古代文献里的记载,茶汤上影现的画面,都是自然幻化而成,非人为添加。谨记。
一起学习的一共有6位弟子,我和妙文、妙棠3人之前就认识,妙泉、妙缘是跟随老师好几年的弟子,还有新入的妙薇。老师会给自己的每个直属弟子,取一个茶名。寮内互相称呼,方便、易记。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很有一种归属感,凝聚力。
练习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极其投入,一遍又一遍,沉浸其中,时间仿佛静止。
老师会分组一对一指导,也会让我们分成两人或三人一组(分别扮演席主、客人、茶童)自主练习。
“左手要跟过去”。席主自己不会察觉,一边的茶童则会提醒。
“师姐,先行礼”。茶童接过席主的茶,还没有向客人行李,就把茶碗端到跟前了。
“手指不能翘起来”。有时候会犯同样的错误。
练习茶道,动作要放慢,不仅得慢,还得有节奏感,才有仪式感。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慢了,但还没有节奏感,妙文从脖子上取下随身带的翡翠链给我打比喻:就像这样,要有节点。
到第三天的时候发现,自己练习的时候,全身心的注意力都在手上,十几分钟的正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不需要变换腿部坐姿。而扮演茶童或客人的时候,因精神分散,正坐完全没办法坚持超过五分钟。于是想起老师说的话:“忘腿”,原来如此。
每天正式上课前,老师会泡茶和我们一起喝,课前交流半小时。
有一天我到得早,于是坐在老师常坐的位置,提前给大家准备泡茶,也想为老师分担一点心力。老师和大家聊着,我一边听,一边认真泡茶。忽悠间安静下来,大家的眼光都落在我的手上,一起看着我不紧不慢地出完壶里的最后一滴茶,得老师赞:嗯,妙英的茶泡得不错。心喜,专注,就很好。
又一日,老师泡着茶,有个师姐提问:“老师,可以再给我们讲一遍古代茶道发展的历史吗?”这么笼统的提问方法,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一问,可得重复大半堂课的内容才行啊。我转头望向老师,他依然和颜悦色地一边出汤一边笑着说:“等我泡了这个茶先哈”。将来若是我的学生也这般提问,我也得很耐心才是啊!
老师的弟子多,人脉广,各种老茶、好茶更是多。每天变着花样喝各类藏茶。几天后,我却忽然很想喝一杯普洱熟茶,习惯,依赖性,特别想喝。那天进门,问老师正在泡什么茶,说是刚到的熟茶。啊,竟是这么巧,茶人的幸福感很简单,那一刻,真是幸福感爆棚啊!
每一天都是全天学习,我和妙棠、妙文之前就熟识,经常晚上课后很晚了还一起在酒店房间喝茶、聊天。因茶结缘,彼此间仿佛没有了性别、年龄,关于茶,关于进步,我们总也聊不完。
有时晚上睡得晚,午休片刻起床困难。转而感念老师:我们学习觉得累,老师上课输出更累呢,背后还要做很多工作,而且年近60了。如此一想,即刻立马起床。
转眼到了学习的最后一天,课程结业颁发证书,随后进行宋茗茶会雅集。弟子们一早更衣、化妆,回到古香古色的茶室,大家美美的,很兴奋,很有穿越感。
结业证书是老师自己的亲笔书法,依古人礼仪接过证书,向老师行礼,内心充满了对老师的敬意、谢意,和传承茶道的责任感。
大家分组演习奉茶过程,于是行礼叠加次数非常多。而每一次,都不由自主地认真而发自内心。
学习茶道的收获,难以语言表述。只有自己领会,学习和不断练习的过程,对自己身心带来的改变。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天气预报里说西安那几天会降雪,我们期待了好几天的雪漫长安,终究没下雪,从丽江过去的我,觉得西安太暖和了。
多年后,可能会回想起来,有一年的冬天啊,我们几位百忙中抽时间去西安跟马老师学习点茶道,每天都很充实,其乐融融,不问世事…好奢侈啊。
临走前,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自己的书、茶粉、茶具等。我另外又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大茶盏、一个紫砂壶。我想带上更多的回忆,随身。
去到机场,我在微信里给老师和师母道别
。师母回:常回家看看[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