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起,表达就与我们如影随形,即便在还不会说话时,也是用哭泣、吵闹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无法言说”的意愿。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家人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都需要沟通来表达自己的请求、赞美、拒绝或接受他人请求。
兰迪·帕特森写的《自信表达》正是告诉你如何更好的沟通的书。
它开始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原以为它是一本告诉你如何自信表达的技巧的,但大致翻看里面的内容后才明白:它不是只告诉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层办法,而是从你内心深处挖掘你表达、沟通的深层原因,并给出对应的策略和相关练习。
让你不但看的懂,还能进行刻意练习,不但知道还能做到(如果你按照它进行刻意练习的话)。
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告诉你主要的四种沟通风格是什么,通过压力、他人的期待、个人价值体系以及积极观念等几个方面讨论它们在沟通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部分则主要围绕自信表达,来讲述所需的具体技巧。
如果说第一部分除了告诉你沟通是什么,并且指导你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沟通方式,那么第二部分则着重教你在逐步练习中学习到自信沟通技能。
其实,自信表达并不容易掌握,因为它有时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迫使他人遵从我们的想法,也可能意味着不允许我们用过去的方式行事,所以这种技能来这不易。
自信表达几乎适用于各种沟通情形。
除了自信表达沟通风格,还有被动型沟通风格、攻击型沟通风格、被动-攻击型沟通风格这三种。
从风格名称中基本上就能明白它们是什么样的类型。
简单地说,被动型沟通风格的人,他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会屈服于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容易随大流。
攻击型沟通风格的人恰恰相反,由顺从别人变为让别人顺从我们,不管付出多少代价,最重要的是赢,通过威慑来控制他人行为。
被动-攻击型沟通风格兼具了两种风格的特点。有着被动型人的担心、焦虑,也有着攻击型人的容易生气。怒气让他想掌控他人,恐惧又会阻止你采取直接行动,如此一来,就会下意识地伪装攻击,这样就可以避免负责。
比如,约会经常迟到的人,还总是有各种理由。或者一边答应要去做什么事情,正要去做时却突然“头痛”,都是典型的被动-攻击型风格。
学习自信表达可以让你掌控自己的行为,决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同时,也认可其他人有权掌控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你试图去掌控他们。
自信表达可以在与他人沟通中,减少矛盾、舒缓焦虑和怨恨的情绪,有助于我们专注当下,在保护自尊的同时不去践踏他人的尊严。
书的最后还有一份“自信表达评分表”,在你同别人沟通不畅,自己表现的不够自信或者对自己不满和失望时,可以用它来对自己进行很好的梳理,甚至你没看过这本书也同样可以直接用它!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