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身边人向我反馈:你书读得挺多,可惜都没用出来。一思量,可不是嘛?!这几年每天都要大量阅读,一本书三五天就看完了,不过到现在都记不起来了。事实上,大部分阅读的人都和我一样面临这样尴尬的处境,也许你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底,是因为没有践行。只有把学到的东西与自身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再去践行,在践行的过程中反复验证,我们就能记住。
一、你真的在阅读吗?
许多人在阅读上就出现了问题:
一本书买过了,兴趣盎然地看了几天,后来就再也没去动过,束之高阁……是不是这样呢?
还有“速读”的,一目十行,两三天就看完了,却发现这本书不知道在讲什么。是不是这样呢?
还有做读书笔记的,做了几天,发现理解不了,经过几次“思考”不得而知而放弃的……
……
这些例子,要么半途而费,要么“猪八戒吃人参果”,看完不知道讲的是啥。问题出在哪呢?
阅读。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典型的例子吧!一本书买来,许多人都希望快速读完。市场有需求,供给也出现了—— 快速阅读。殊不知,快速阅读法更适合用来读小说,对于偏教材类的书籍根本不适用,不信你试试!
阅读的目的是充分理解。为阅读而阅读,比如“速读”往往是本末倒置。既然理解是最重要的,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上?换句话说,是不是只有“理解速度”这个说法而非“速读”?那要怎样才能充分理解呢?
只字不差地读完。这种方法比较常见,适用于偏教材的非虚构类书籍。非虚构类的书籍对于刚涉猎的人来说不好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放慢速度去琢磨。只字不差地阅读是阅读的基本功,看起来简单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观察你身边,是不是呢?
把所学的东西与自身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学习新东西时,不妨把自身联系起来,用已知的东西对比新知,这样便于理解,能更快地学会。
举个例子,你知道什么是地壳、地幔、地核吗?如果说地球的结构与鸡蛋相似呢?地壳相当于鸡蛋壳,地幔相当于鸡蛋清,地核相当于鸡蛋黄。这是不是一看就明白了呢?
我之前在学习《逻辑学》的时候,对于“矛盾”这个概念并不清晰。我知道,矛盾是在同一前提下,既肯定了一个事实,又否定了这个事实。不好理解?我去卖矛和盾,我对买矛的人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任何盾都能戳得穿。”同时,我又对买盾的人说:“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矛都戳不穿。”如果前提是今天,那么我是矛盾的。如果我今天说矛很锋利,任何盾都能戳得穿,半年后我说盾任何矛都戳不穿,这就不矛盾了。
二、践行的力量
充分理解还不够,还得践行。一本书买来不去读,不去理解,不拿去应用并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践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到的靠谱不靠谱——这可是要装进脑子里的知识啊!
许多人说“鸡汤有毒”,对“鸡汤”很排斥。排斥的原因很可能是“鸡汤”无用——没有实实在在改变他们。我要问的是,你有没有去践行呢?如果没有,关“鸡汤”什么事呢?没有应用“鸡汤”怎么知道它无用呢?既然不关“鸡汤”什么事,为什么要排斥它呢?我倒觉得“鸡汤”不错,18岁左右主要读物就是“鸡汤”、“励志”,它们给予了我自信,修复受伤的心灵,虽然没有拿去践行,但足已证明“鸡汤无毒”了吧?
查理·芒格说:要想得到某样东西,就要想办法配得上它。这是如假包换的“鸡汤”!不过你想想,事实上不就是如此的吗?这是光想就能得到的么?不去践行,即便给你《九阴真经》又能怎样呢?这再一次地证明了不关“鸡汤”的事了吧?
践行是掌握一门技能的普遍标准。大多数情况下,习得一门技能都需要重复操练——需要践行。我们在校读书时,做作业、考试,都在检验我们有没有掌握所学知识。而每一次的作业、考试中,我们又再一次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了一遍,考得多了,也就掌握了,学霸就诞生了。卖油翁也是这个道理。
再举个例子,运动。之前在武校训练,刚开始一口气最多只能做50个俯卧撑,一个月后一口气能做100个,两节课内断续做1000个(分组做,一组20个),连我自己都吃惊。晨跑5公里,刚开始连三分之一的路程都跑不了,由于每天坚持跑,不久能跑半程,再后来一口气干到底,越跑越快,领先于那些不常跑的人……
践行检验真伪。当我们学一样东西时,并不知道管不管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践行。一但践行起来,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在做之前想不到的,尤其是小细节——它实在是太细微,却又那么重要。在尝试解决问题时,我们才知道原先所学的东西是对的错的。如果没有践行,又怎么会有结果呢?在《读了那么多的书,你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里,“知识无用论”也可以用没有践行来解释。如果有一天需要用的时候,把这未经验证的知识拿来用,你还对此深信不疑,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鸡汤”无毒,如果有毒的话,一定是那些人的认知有毒。他们认知不仅有毒,还不把看到、学习的东西拿去践行,去检验并拿来为自己祛毒,久而久之毒已入骨,他们又怎会不埋怨“鸡汤有毒”呢?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愿意从今天开始去践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