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三
№1
上个礼拜一,小玮姐看了我推送的文章。
一个微信:三三,想不想办个读书会?
好哇。
在网上把报名链接发出去,报名六人,其实还是符合预期的。
当天,就是上个礼拜五,下雨,不算太大,我去到联系好的书屋。
原本脑海中设想的是,不多,就几个爱书之人,暖烘烘围坐一起,
喝喝茶、谈谈书,就很好了。
没想到,到了约定的时间,只有我们三个大眼瞪小眼。
说实话,我是有点泄气的,一个别人都没有。
小玮姐和同来的小波,都是学心理的,小玮姐说了一句话,瞬间就换了一种心态。
她说,
有人来参加固然好,我们可以一起读,
但没有人来,也很好,
我们可以不用为了读书会而读,而是真真切切为自己而读,
就三个人,反而可以深入一本书,去探寻内心的自己。
小玮姐从包里拿出一份书单,《自我体验与自我成长推荐书目》,
我看了看,基本都是启发成长的心理学书籍,
说来惭愧,几乎都没看过。
干净利落的书屋,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设想着自己脑海中期望的分享形式,
选了一本今后共同阅读的书,
建了一个三人行的群。
这次不算“成功”的读书会,倒是带给我更深的启发。
是啊,已经很少有安静的片刻留给自己了,
仿佛生命中好多好多事情,觉得是为自己在做,
可回头想,真正留下印记的,却很少很少。
这里不是说的时间,
就像有的时候,
你即使一个人身处一个空洞的环境,脑子里还是纷繁纠错,那样的时间也不是属于你自己的。
身边很多朋友,疲于奔命,在得与失、在外在与内在间徘徊。
当然,为了生活,为了家人,如此拼命奋斗没有错,可你也没有错。
生而为人,该有属于自己的片刻,该要懂得感受自己的感受,
这样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输出,
否则终将枯竭而不自知。
№2
大学另一个系的同学,我见他发过一个朋友圈,大意是说以较为平和、理性的状态与某些亲戚不再联系。
我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或谁是谁非。
突然想起来,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一个高中同学毛毛发的状态。
她说,
有的亲戚,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跟我讲大道理,跟我说都是为你好。
真的为我好,是在我的立场上为我着想,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来说服我妥协。
出于好意的劝导我会听,但请不要仗着年龄辈分说教。
人生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复制别人的人生,你失败了,不代表我会失败。我自己选择的人生,就算失败了,我也不会怨天尤人。
蛮理解她的心情的。
她这么说,也已经是措辞委婉了。
有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选择性置之不理,但是血缘、亲戚,就在那里,不会动摇的。
不是说,亲戚不好。
任何人,陌生人也好,亲戚也罢,都会有相处起来舒服,或者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不带贬义,只是客观来说。
所以,他们的态度,我是很佩服的。
大多数的人们,包括我,对于这种没办法拒绝的“好意”是只好默认点头的。
在他们的世界里,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也许是“冷漠”,
但在我看来,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能够不在意外在的看法,选择勇敢、自在地表达。
№3
有段时间,常有一种忙来忙去,却不知道在忙什么感觉。
那段时间写东西也是这样,总是喜欢避开一些棱角,不痛不痒。
没事的时候,坐下来,
想过去的一天、一周、一个月,
仿佛自己和很遥远以前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就像你不会觉得自己一天天长肉了,
身边一直看到你的人也不会留意那种细微的变化,
当你有一天,自己摸着肚子上的肉,看着秤上的体重,才如同梦醒一样,有种巨大的虚无感。
心灵,如同我们的身体,只有时时照看,才会保持丰盈。
最近在读余秀华诗选,《遥遥晃晃的人间》。
之前见过她的只言片语,却未曾好好细品。
在自序里她这样写到,
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
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
......
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
除去任何标签,仅仅看文字里的温暖、伤心、跳跃、沉潜。
她以诗歌为拐杖,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不过她正好摇摇晃晃罢了。
截取一段——
我们都老了,你难道没有一点点感动吗?
不再游戏,不再发疯地跑到你楼下,不再对江边额一只水鸟无端惊起,
对夕阳的光也不再七拐八弯地描述。
风起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裙子和思想一同按下。
下楼慢了,开电视慢了,对明天的计划小心慎重。
流云过了,流水也过了,当然,流言蜚语也跌到了低处。
哦,你有斑驳之容,也有华美之姿。
院子里的一棵树也有大片荫凉。
我们都老了,我依然说我爱你哦,
这是多少年的深思熟虑。
但她诗中有的表达,大多泼辣、刺眼,不乏遭受质疑的眼光。
她仍将内心的喜怒哀乐全部诉诸笔尖,袒露、直白。
她说,明白了一些事情,有人忍不住放声哭出来。
我想,
有的人明白了一些事情,忍住没哭。
有的人没明白一些事情,还在笑着。
没有谁对谁错,体察自己的感受,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就是好的。
№4
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
说的是从生到死、自死赴生,每个灵魂都要经历一篇荒原,摆渡人会提供帮助。
故事主人公迪伦与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相爱,经历种种磨难与动摇,最终破除了荒原的规则,主人公和自己的摆渡人一同回到了现实世界。
书最后,
“崔斯坦。”她低声说,轻松和喜悦一下子充盈在胸中。她看着他出现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如痴如醉。
他成功了。
......
“嗨。”她也轻声回了一句,嘴唇颤抖着露出了微笑,“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在迪伦做出回到荒原找崔斯坦的选择,
还有寻找的过程中,有很多声音,包括还有崔斯坦,都让她回去,
觉得她不应该试着打破原有的规则。
可是她越过一个又一个被撕咬的时刻,
回想着之前走过的一个个安全屋,
脑子里只想着回去。
最终,她真的回去了,还和崔斯坦一起。
也许很多时候,
我们像崔斯坦一样,“希望每个人都有明天,而觉得是一个没有明天的人。”
在自己存在的世界里守着有的一切,一步一步走着。
不妨试着打破一点点心墙,去触碰外面的世界,会有全新的感受。
不,
那不是外面的世界,
还是你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