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每天差不多相同的时间里醒来,闭目养养精神,想想今天只是下午才有事,就允许自己赖会儿床,对自己好一点,奖励一下辛苦了几天的自己。
思绪在放松中才想起来晚上做的梦,那么热闹、喜庆、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清晰得就像是刚刚看过一样。
我其实明白这是又快到正月十五了,传统意义上的闹元宵将要来临,已经几年没有看过玩旱船和舞龙、耍狮的自己在梦中又回到了小时候。
梦中,我们依然是随着舞龙的队伍走。因为今年的舞龙和往年不一样:今年,我们队里准备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由大人组成,一支是由小孩子组成。我大弟弟就在小孩子的舞龙队伍里,那时候,他大概才十三、四岁,正是生龙活虎、活泼好动的年纪。
记得无论到哪个队里,还是到哪一户,都是小孩子的舞龙队格外受人欢迎,常常被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大概是因为小孩子们挥舞的龙更加的灵动、充满童真的趣味;还有那红彤彤的脸蛋,满头满面的汗水,都让人们心生怜爱和充满惊讶和敬意吧。
一些小孩子拼了命地朝里面挤,要站在最前面,要看得最清楚。年龄实在太小的,就坐到家长的肩膀上看。至于看得看不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那种欢快、热闹、集体娱乐的场面。此刻,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全部都是满面笑容地看着,开心地嘻闹着。
小孩子们舞龙队每到一处都受到锣鼓喧天、鞭炮声声地迎接。这时候领队的就会在欢快地音乐中唱起“青龙到门前呐,四季保平安呐。自从青龙玩过后呐,荣华富贵万万年呐”的贺喜曲,来给所到的每家每户贺喜。许多人家为此都是提前做好准备,红包、香烟、点心等等。看得开心、高兴了,给的贺喜礼就重。因为我们那里有个习惯,正月里来闹新春,玩旱船、舞龙、舞狮的越多,谁家门前闹的越厉害,预示着这家新一年越兴旺、发达。
队伍后面人群都是一路跟随而来,人越聚越多,队伍越来越长。似乎孩子们舞龙人们看多少遍都不过瘾。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的特点吧,人多、热闹,喜气、喜庆。
也许是因为元宵节连着刚刚过完年,该拜的年已经拜了,该走动的亲戚也已经互动完了。人们还是会穿着新衣,吃着零食,享受着难得的几天悠闲时光,又有难得的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所以,人们是哪儿热闹就往哪儿凑,哪儿热闹哪儿人就非常的多。
我们这些女孩子也是太厉害了,从早晨到晚上,一步不拉的跟着看。从一个队到另外一个队,从这家走到那家,中途还叽叽喳喳的说笑个不停。中午吃完饭再跟着一起跑,没有感觉累,没有一点疲惫。一直持续到每天晚上,跟大家一起回家才罢休。舞龙的孩子们因为劳动分得的报酬非常可观,而兴奋得表演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精彩。我们呢,当时估计就是喜欢那种热闹、欢快的气氛而已。
舞龙队要离开了,每一个队里或者每一家,都是慷慨解囊,给的贺喜礼非常多。舞龙队的孩子们收获的红包、香烟、饼干、点心,不计其数。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一支大人们组成的舞龙队。到了最后,大人们干脆全部歇息,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们,做好保障和后勤安全服务。
当然,有时候也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小伙子或者眼红的大人们把迎接的鞭炮朝孩子们脚底下仍,想吓唬吓唬他们,开开玩笑。常常是很快地就有人出面制止,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不安全。带队的队长甚至为此还差点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翻脸。好在,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到处的气氛都是祥和而欢乐的。
我睁开眼,从回忆中醒来。习惯性的打开微信,刚好看到朋友早上发的玩旱船的图片(如图1,图2),再次打开了我记忆中的阀门。
看着那些身着长衫的艄公,打扮喜庆的后摇婆,俏丽的、身着大红服饰的架船、帮船姑娘。还有那鲜花朵朵、五彩缤纷的小船,都是熟悉而亲切的,喜庆而热闹的。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听她们唱曲子,欢快而爽口,让人百听不厌。下面是妈妈当年当船老板时唱的曲子,发出来留个纪念。
一绣皇东城,城里扎大营,绣个巧女点三兵。
二绣花世界,街上好买卖,绣个巧女望郎来。
三绣李三娘,三娘在磨坊,磨坊生下杨七郎。
四绣一笼鸡,鸡叫半夜里,绣个金鸡在笼里。
五绣一只船,船在江中间,绣个姜太公把船玩。
六绣杨六郎,镇守边关上,绣个焦赞和孟良。
七绣一天星,天河在当中,绣个牛郎织女星。
八绣包文正,做官做的清,白天断阳夜断阴。
………
等等,还有很多,都是富有民间特色的小曲,听起来余音袅袅,欢快而有节奏。
当时还有很多娱乐节目,像踩高跷、打腰鼓等等。着装都是喜庆而热烈的大红,不分年龄大小,全部妆容俏美,舞姿时而优雅,时而夸张。
可以说,如果过年是隆重的、热闹非凡的;那么过十五就是纯粹的贺喜和喜庆的。带有人们对即将结束的年味的感恩和怀念,带有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全部渴盼和希望,期翼和梦想,尽而痛快地嘻闹,尽情地开怀大笑。
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越闹越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