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冬天,老妈来了广东过春节,于是带她去香港逛了逛。
经历过众多次的上车排队,买票排队,入园排队还有下山坐缆车的排队后,老妈感叹说,香港人的素质可真高啊。
我明白老妈的意思,在大陆,哪怕等车的时候只有三五个人,大家也要挤一挤冲一冲,好像不挤不冲就会吃了大亏一样。
中国式的过马路就更不用说了,凑够了一小堆人,管它红灯黄灯呢,赶快走就是了。交通指挥员也颇为无奈,这该说谁呢,法不责众啊。
不只中国,美国也有类似情况。
去年,美国德州一个ATM自动取款机出了状况。一个男子去取钱,结果取款机吐出的不是10美元,而是100美元。
该男子将此消息发布到了社交媒体上,很快,人们匆匆赶来,在取款机前排起了长队。
因为排队人数太多,有人大打出手引发了骚乱,警察到场才发现了取款机异常。最后,银行关闭了此台取款机。
最先取钱时发现异常的男子,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一个人多取了钱,肯定是要退回的,说不定还要受法律惩罚,但如果人数众多,法不责众嘛 ,他的责任也会小很多。
你看,法不责众这种思想中外皆同,而且,可能还是古来有之,我们就来看看今天小说里的剧场故事。
本期剧场:《重生之不做贤良妇》
01
柳国公府,是京城新贵。
当年三王作乱,柳国公柳易违背了母亲柳太夫人的要求,保了当今圣上。之后三王被诛,天下安定。柳易被封了一品国公爷,柳家从一个二流世家一跃进入了京城的顶级豪强圈。
年轻时的柳易,本有一妻子欧氏,却因为在柳太夫人的宴席上斥责了一句太夫人的丫环,被太夫人以不敬不孝的罪名休弃。很快,柳太夫人给柳易重新娶妻戚氏。
欧氏回家后才发现已怀有身孕,得知柳易即将另娶,也明白了太夫人的心意。欧氏以为柳易也是见利忘义无情无义之辈,于是去信怒骂柳易。柳易那时年纪尚轻,不敢违抗母亲。
几个月后,在得知欧氏产子去世,柳易终是不忍儿子流落在外,把欧氏生下的儿子接回府里养育,起名柳孟炎。
很快,戚氏也产下一子,得名柳仲寒。柳孟炎在柳家的地位越发尴尬起来。
02
柳孟炎虽是长子,却又嫡不嫡,庶不庶。因柳易常年在外奔波,无瑕分身照拂,柳孟炎自小在柳家过得战战兢兢。
长大之后,柳孟炎科考中举外放多年,和妻子吕氏两地分居,一直没有子嗣。
柳易因为对欧氏有愧,一直偏疼柳孟炎。在柳孟炎成亲之后,更是把府里掌家之权交给了柳孟炎的妻子吕氏,引得太夫人和戚氏柳仲寒这一房甚为不满。
柳孟炎外调回京,吕氏终于有孕,却已是三十出头的年纪。太医诊断,吕氏肚子里乃是双胎,柳孟炎甚是高兴。
谁知吕氏生产之际,儿子却是胎死腹中,稳婆只抱出一个女儿。因为觉得是女儿太过厉害才克死了儿子,柳孟炎和吕氏都不喜欢这个女儿。
国公爷柳易给柳孟炎的女儿起名,是为檀云,府里行二。
03
柳檀云重生一世,早就明白吕氏夫妻对她不喜,要想在国公府过得好,还是要靠国公爷柳易,于是,柳檀云百般接近讨好祖父。
长到四岁,柳檀云搬出吕氏的院子独立居住。府里下人都已暗中了解,吕氏夫妇不喜柳檀云,以至于甚少去探望她。
再加上,柳檀云小小年纪就在院子里养花养草,春天要吃香椿枸杞,秋天要吃螃蟹鳜鱼,冬日里还要吃几口烤鹿肉。
吕氏为了贤母的名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柳檀云要的东西,都让人拿给了她。
府里其他人,于是议论纷纷,都说二姑娘甚是刁钻,远不如柳仲寒房里的三姑娘乖巧。
04
国公府里,柳仲寒一房有太夫人撑腰,下人们也都认为国公府以后必是柳仲寒承袭。
再加上吕氏为人懦弱胆小,上头有太夫人和婆婆戚氏压着,下边又有弟媳小顾氏挑三拣四,掌家束手束脚,府里管事所用之人也都是太夫人和戚氏的人。
因柳檀云要东西次数多了,众人都说吕氏仗着管家之便,贪了好些东西给柳檀云,吕氏气急,下令让柳檀云的丫环仆妇不要再对外传话。
柳檀云发现自己要的东西总是没有,而且厨房送来的饭食更是比照了三姑娘,直接做多一份拿给了她。
厨房的仆妇这般偷了懒,却还去太夫人和戚氏处告状,说柳檀云日日捡着稀奇东西要。
柳檀云决定要整治厨房众人,让她们明白什么叫做主仆有别。
05
这一日,戚氏和柳国公告状,说柳檀云要喝黑豆浆,就为她一个人,太过于折腾。柳易驳斥了戚氏后,就去看柳檀云。
柳檀云当着祖父柳国公的面,让丫环去厨房传话,说要吃炒莲子,还要求既不能炒老了也不能炒破皮。
柳檀云要这道菜,并不是因为想吃,而是因为这道菜难做。从采摘到烹制,要花费很多功夫,还不一定能做好。
厨房的仆妇果然立刻就炸翻了天,众人撺掇领头的蔺婆子去和太夫人闹。
正赶上,柳仲寒的妻子小顾氏的贴身大丫环玉楼也在厨房里,玉楼说,你们就去找锅子,找船撸,众人锁了厨房,都去给二姑娘做菜。
蔺婆子担心误了夫人们的饭食会挨骂,玉楼说,你们也都是去做事了,法不责众,难道还能把你们都处理了不成?那岂不是让府里的老爷少爷,夫人小姐们都饿肚子了......
06
小说桥段到了这里,就回到了我们开始提到的主题,关于“法不责众”。
对于集体行为或是群体行为的讨论,有过很多研究。今天,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作家邓肯·瓦茨在新书《反常识》中提及的集体行为理论。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曾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了一群处于暴动边缘的人。
他假设一个小镇A有100名学生集会,抗议政府增加学费的新政策。
学生们也明白,和暴力相比,理性与对话更可取,可现在的情况就是,每个参与集会的学生都在两种本能选择之间徘徊:一种是疯狂地打砸,另一种是保持冷静,进行和平抗议。
学生们并不是独立做出决定的,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其它参与者的影响。
因为,参加暴动的人数越多,越有可能引起当局的重视,同时,每个人被抓到和处罚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
所以,在保持冷静和加入暴动两个选择者中,就有了个一般规则:参加暴动的人越多,另一个人加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然,每个人受社会和周边人群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看到一个人打砸抢,可能就会参与;还有的人可能看到有10个人在打砸抢了,他才会参与。
格兰诺维特把这种受社会影响的程度称为『阈值』。在这100人中 ,阈值为0的就是‘疯狂先生‘,他就是带头开始打砸抢的;而阈值为1的人,看到有一个人也就是‘疯狂先生‘行动了,他就会加入。
以此类推,阈值为2的人看到‘疯狂先生‘和阈值为1的两个人暴动了,他也会加入打砸抢的行列。而阈值为99的人,就是看到除他以外的所有人都已经参与暴动了,他才会加入。
这个阈值分布情况,会使得这100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加入暴动,最终就是暴乱的发生。
接着看下另一种情形,假设小镇B也有100个学生集会,阈值分布和小镇A的情况一样。俩群学生也很相似,只是小镇B里没有阈值为3的人,而有两个阈值为4的学生。
那这群学生的行为会怎样呢?开始是一样的,‘疯狂先生‘带头行动,接着阈值为1的学生加入,然后阈值为2的学生加入。
但之后就产生了不同,没有阈值为3的人。
接下来是阈值为4的,可现在只有 ‘疯狂先生‘和阈值1加阈值2,仅仅有3个人而非4个,潜在暴动就突然终止了。
这就好像我们开头提到的中国式过马路。
比如有10个人在等绿灯,突然1个2个3个人闯红灯走了,但没有第4个人跟随,剩下的7个人再接着闯红灯的概率是很小的。
你在现实生活中过马路的时候,应该经常见到过这种情况。
在我们的小说故事里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蔺婆子两三个人闹,厨房里其它的仆妇们没有跟随,可能都没到太夫人跟前,这两三个人就已经没有勇气了。
格兰诺维特暴动模型告诉我们的是,想要理解不同的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像小镇A和小镇B都是100个学生集会,一个发生了暴乱,另外一个却戛然而止,我们就必须要考虑,社会关系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了解每个人的完整决策序列。
比如说,在互联网自时代,你关注的信息歌曲文章,你可能以为是自己选择的。但事实上,你在选择的时候是参考了别人的意见。
你会优先去看很多人阅读点赞的文章,收听那些排在下载前列的歌曲,甚至淘宝购物的时候,也会按销量排序,选择更多人购买的那件商品。
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的决定是时常受别人影响的,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客观。
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选择中,我们就要保持警惕,是不是陷入了集体选择的陷阱,和自己本来的目标是不是相冲突。
例如,在遇到中国式过马路或者高速大货车翻车,群众哄抢货物的情况时,如果你不赞同,你就要成为那个切断阈值传播链的第4个人。
不要以为你自己一个人的影响无足轻重,事实上,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重要!
点击关注订阅,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读故事,涨知识!
————————————
水滴识穿的善用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