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光明无往不胜(1)/《五百年来王阳明》郦波

本来不打算写王阳明,总觉得有妄议圣贤的僭越。毕竟,在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文化历史长河里,王阳明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圣贤,而且还应该是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圣贤。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完人之说,一种是,“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另一种是,“中国儒家历史上以来产生过两个半完人,分别是孔夫子、王阳明,还有半个就是曾国藩”。从这两种说法来看,王阳明是唯一的交集。关于古之完人圣贤的标准,在立功、立言、立德三立之中,同样是完人,估计孔夫子在立功方面、曾国藩在立德方面尚有微议,有所不足。

近段时间,不知不觉中接触相关王阳明的书多了许多,不管是传纪还是关于心学。出于对王阳明的尊重和敬仰,还是不敢妄自非议。可是时间长了,接触多了,随着了解的频繁和深入,就自然会产生说话的欲望,忍不住想说几句。当然,前提就是不能妄评心学,只是在王阳明的外围多言叨叨,过过嘴瘾。但是,还请心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见谅,我不聊学术,不谈思想,只是有话想说,仅此而已。

书看得杂了,都不确定从那入手。恰好看完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趁热打铁,借用书里的内容,开启了我的联想和对王阳明的思考。

我出生和生活的城市就是在一座语言孤岛的城市,而这座语言孤岛的始作俑者就是王阳明。但是,接触到的地方志和所有本地信息的来源好像和这些传记有些出入。如果按照郦波和度阴山老师的说法,我们的语系应该是直接来自北方方言,是由那些平乱的官兵所带来并且普及。可是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地方知识是,我们的语言来自广西柳州。而事实也是,柳州的话和我们本地话几乎一致,称为北方官话。估计应该都是由于王阳明在这两地执政时,指定北方方言为官方语言,从而造成这两地语言的相似和统一。

早些年,要早到三十年前,王阳明走进我的视线不是在书里,也不是别人的嘴里,而是本地的一个著名景点。遗憾的是,那时我年纪尚小,不知天高地厚。其实在更早就去过那个景点,只不过在景点涉及的两个名人之中,我没有记住王阳明,只记得蒋经国那个太子,说来惭愧。直到略长,再次在景区的那些石碑石刻,壁刻面前,仔细揣摩那些字迹笔画之时,才知道,它的主人叫王守仁,是巡抚,也就是本省的省长。不过,那时也真不能完全怪我孤陋寡闻,年龄小是一个原因,更主要是哪个时候王阳明的名气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大,比起孔子、董仲舒、朱熹、曾国藩,甚至蒋经国来说,都相差好像有些远。

据古人的记载,似乎那些名人都有不一般的出生,也就是说,出生的时候总能带着上天的意志,伴随着七彩祥云,电闪雷鸣之类的。王阳明也不例外,估计也是上天派来拯救人类的。他的出生是七彩祥云到也罢了,连他的龙场悟道也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之夜开悟的。如果换做普通人,估计就不是开悟,而是被雷劈醒,可他是王阳明,那电闪雷鸣就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为此,我还专门从万年历查看了一下王阳明的出生500年的时辰和天气状况,遗憾的是,那一天天高云淡,风平浪静,啥事也没有。因为,王阳明刚好长我500岁。关于这点,西方文艺作品来得更加朴实,低调一些,那些大腕大鳄们大部分生长在什么河岸,某某庄园之类的,出生时哭声比普通人响很多也就不错了,鲜有人暗示是上帝派来的。

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王阳明的天资禀赋绝非普通,从小就透出高智商高情商的天性。按现在的说法,他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IQ,估计不会低于150,属于门萨圆桌会的成员人选。我们且不说他五岁可以背《大学》,关键我们来看看他十一岁写的那首小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用十一岁的头脑可以写出具有哲学思考和相对论境界的诗,应该不是一般的智慧,就是成年人也不是可以随便做到。

在诗中还可以看出王阳明人小心大的远大抱负,所以才会说: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十一岁那年来到北京之后,他就下定决心,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做的一件事,那就是立志做圣人。最后他也做到了,几千年来三个人中的一个。

在立志之初,他也很矛盾、犹豫,特别是迷茫,因为在他身边毕竟也没有这样的人,那只是传说。由此,他天天茶饭不思,就为琢磨怎样可以做一个圣人。他每天就这样想啊想啊想:为天地立心,太空洞了,似乎自己年纪也小了点,一时半会还不够力量撑住天地;为生民立命,太遥远了,自己本事也不够,尚不够格替天下百姓解忧;为往圣继绝学,暂时也不符合现在自己的现状。估计也只有为万世开太平还尚能触得及。

于是,从那一天起,他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习武练功,研习兵法,排兵布阵之上。把于谦视为人生偶像,并且在十五岁之时就西出居庸关,只身单骑闯江湖。他骑马射箭,单挑鞑靼,一路马鸣风萧萧、一路豪气万丈,行侠仗义一月有余,最后完胜而归。当然这个完胜只能是指,十五岁的王阳明还可以毫发无损的回到家中,真不容易,在那样一个年代。

我不清楚,王阳明是用怎样的勇气和智慧走完这段路的,我也不清楚他花了多少时间习练兵法武功,就可以行走江湖而安然无恙。且不说后来的建功立业,至少十五岁的王阳明所具有的侠肝义胆和英雄胆略,我们是望尘莫及的。

我也很难想象像王阳明这样特立独行之人,在十八岁之时,还可以奉父命成婚。当然,也许那个年代可以自由恋爱实在是件很难的事情,既使你有这个心,可是那些大家闺秀都尚且待在闺中,不可能抛头露面,你也是没有机会的。虽然如此,无论王阳明是如何伟大之圣贤完人,但是在他的诗句中,还是流露中他曾经有过红颜知己的端倪,“珍重美人意,深秋以为期”。看来,世人还是难逃一个“情”字,当然,有“情”才有可能做有情之人,否则,就是铁血心肠,何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年开太平呢?

在回南昌成亲的之际,按照当地习俗,他必须在女方家住满半年方可返乡。有了新婚之夜王阳明失踪的前车之鉴之后,老丈人只好每天把他带去衙门上班,把他守在身边,防止王阳明再次走失。不过这样也好,王阳明在每日的百无聊赖之际,就用练习书法来打发这样的闲散时光。也正是借用这样的一段因缘,竟然又培养出了明代不错的书法家。这究竟是得利于王阳明的天赋呢?还是他的“心外无物”?但是,专一,历来是成功的一件利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