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醉酒那点事(11):刘伶与太学的那点事(之一)

刘伶进太学,应在青龙二年(234年)。那么,青龙二年,作为朝廷的最高学府,太学的情况又怎样呢?

或者说,刘伶即将走进的太学,又会对以后的刘伶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不能不说到太学在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

我们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以来,随着汉朝政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战乱四起,太学也早已从汉代中期发展的顶峰,逐渐走到了东汉末年的低谷。

至曹魏时期,太学仍有的基本功能,比如,太学的学术中心功能,政府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功能,还有政府官员的储备功能等等,都未能得到有效恢复。

当然,太学在曹魏时期之所以仍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地位,主观原因不少,客观原因更多。最主要的客观原因还是,曹魏时期一切的运转功能都还没有远离战争。比如,曹魏文、明二帝执政期间,虽然一直致力于恢复太学地位,在位时也曾多次亲临太学,以示对太学的重视。可是,在当时,他们的主要精力其实仍在应付战争,如何实现全国统一上,自然无法将主要精力用在恢复文治,重视教化上来。

这是其一。

其二,自建安初年,曹操迎献帝,实际控制朝政以来,随着曹魏实力不断增强,在曹魏内部,也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贵族集团。这个新贵族集团,自然包括追求曹操拼杀的部属以及在魏初入仕,并进入曹魏政治圈的中高层人物。这些人,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里,几乎填满了所有政治体制中的空位。当然,最要命的是,这些新贵族的子孙们进入政治圈的途径又几乎不经过太学这一关,显得极为轻而易举。

或者说,两汉时,即便公卿子孙也须经历州郡佐吏及公府掾吏而后经察举再成为长吏。但是,到了曹魏时代,新贵子弟乘父兄之资,往往会早早进入仕途。让本来具有储备和选拔人才功能的太学形同虚设。

而刘伶呢,就正是在这样一种很糟糕的情况下走进太学学习的。

当然,此时的刘伶对此还完全不知。这时候,刘伶进太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不想辜负父亲生前的遗愿,能够做一个为刘家光宗耀宗的之人。

话说到此,我们又不能不再次提到郑冲。或者说,既然此时的太学如此“糟糕”,郑冲又为何一定要推荐刘伶上太学学习呢?

当然,身为后来的大儒,被历史公认品格操守优秀的郑冲自是不会害刘伶。只能说,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推崇者和积极实践者,有那么一个时期,他一直全身心地为推动太学发展,不断扩大太学影响力做着各式各样的不懈努力。比如,亲自和动员隐居各地的大儒到太学讲学,自费到全国各地动员才学出众的年轻人进太学学习,希望他们有更加突出的才能表现,引起社会关注等等。

只是,令他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各种努力最终却付之东流。

那么,刘伶的情况又怎样呢?我们下期接着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