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们都变成了普通人

北京这几天不是在下雨中,就是在准备下雨,或者雨过之后。

虽然天气不怎么样,但是我的状态却淡定异常,不知是环境的温度或是湿度,让我格外怀旧,并且变得像以前一样多愁善感的。这样一来也挺好,久久无法落下的文字,突然变得书写流畅且意犹未尽。

今天看中国新歌声,这一期的最后,那英收了一个声音很温暖的男生,这让我突然想起几个月前见过的初中同学,他所在的单位组织到北京培训,多年未见,没想到竟在异乡相约。我们一起聊了很多以前的事情,大多是各自的现状以及谁谁同学又结婚生子了,我虽然一直情绪高涨的跟他聊着,一直努力找共同话题,但是我却强烈地感受到心里一股悲哀的情绪席卷而来。那丝悲哀来源于现在与过去的对比。

我记得那时他很爱唱歌,跟那英收的那个男生很想,而且唱得很好听,那时应该叫很“洋气”吧。他总是能知道最新流行的歌,而我都是从他口中去学的流行歌,那时候我根本连MP3都不知道,听得都是磁带。也是他推荐给我的江南,让我开始喜欢上了林俊杰。他是我们班主任和英语老师的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家里也有电脑(我那时对电脑的认知,仅限QQ和本地视频...),那时的他在我的眼里,是有傲娇资本的。不像现在,坐在我对边的,穿着与年龄不符的polo衫,以四线城市公务员的视角,仰叹我在北京的薪资,言语中的不甘心,敢想不敢做的抱怨,以及已经僵化的行动和思维。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以前多么鲜活而又有力量的生命啊,多年后,竟被潜移默化成如此普通的成人。

我感受到这些,并不是为现在的自己能稍稍保留了一点年少的人格而去嘲讽他人,而是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来自这个社会的侵蚀,以及放任自身人格的随波逐流,是多么的可怕。或许像朋友说:“你身在国家的首都,根本感受不到普通人的日常以及他们的想法,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好吧,我的确理所当然的,认为世上的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三观。可是,我忽略了,大部分人的人格和三观都被隐藏在琐碎的日常中,他们可以选择要或不要感知它们。

可是人格和三观又是怎么建立的呢?是不是也像语言、文化一样,是被环境所影响的呢?那又何尝不算是在随波逐流中建立的呢?所以要如何判断一个人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三观?

本想感叹下成长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没想到延伸成对人格和三观的思辨,也是挺有趣的。

继续绕回来。

吃饭的时候,跟男朋友聊起职业发展的思考,他问我想做什么方面的工作,我说出思考好几个月的××方向,他说我没有基于现实情况及自身经验考虑,还是太浮躁。重复了好几遍。我跟他说:我们的年龄差距,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思想的成熟度及身边接触人的阶段都是有不一样的,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至少我身边的大多数同龄人都是浑浑噩噩在“探索”。

之后他说起了他在N年前办社团挣钱、组乐队参加比赛、演出挣钱的事情,可是我对比了现在所看到的他,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最耗费脑力的就是晚餐吃什么,把墙角的4把吉他冷落到攒了厚尘。对比起他聊起往事时的眉飞色舞,我在心里又不经感叹,是什么让那个满身热血的少年变得这般,连自己都不敢直视的成人。

是什么,让我们长大后都变成了普通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相信很多的作者都对于“网文是文笔重要还是剧情重要?”这一问题抱有很大的疑问,因为我总是会碰到很多的作者因为纠结于这...
    安默anmo阅读 1,094评论 2 14
  • 一天的时间从和平到塘沽,晚上从宜家到南市。到底是把天津转了一圈,这座城市真实的温柔,时代变迁后,还依然保留着自己...
    迷迭裳阅读 375评论 0 0
  • 本文写于2017年7月,参考了很多网络资料,记得的都已在文中标明出处。 【内容提要】 行业现状:市场巨大,经济体量...
    花哥钱串串阅读 7,495评论 1 18
  • 我81年11月在北方一个小城出生,2017年就是我的本历年了。这个现状对于这个年岁的我不算成功的吧,很多同学都已经...
    louisali阅读 53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