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的初衷,不是为了去专职做心理咨询,单纯是为了提升自我,辅助工作。
回想我是从什么时候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概始于青春期吧。不同于其他人因神秘感而对心理学抱有原始本能的兴趣,学生时期我性格特别内向,属于那种特别会照顾他人感受,忽略自己的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人亲戚口中特别懂事省心的乖孩子,但这无法让我产生自豪感,反而有一种深深得自卑和无力感,时间长了越来越刻意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有一种无法打破的束缚感。那时候还特别喜欢刑侦题材的影视作品,里面会有一些心理学描述的场景,会过度幻想,做坏事后一眼被看透的愧疚感以及周围指指点点的议论,都在暗示我要小心些,避免陷入无法承受的困境中。或许是内外因相互作用下,我的性格、认知、行为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困扰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
曾想过自己看书学习心理学,也买了几本专业书。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引导,看书总是挑着看,最后学习变为了有选择的兴趣阅读,化为脑海中的零碎星芒,真正吸收、理解的知识十分有限,更谈不到学以致用了。
曾经有过走专业路径学习心理学的念头,也去争取过,后来因为专业方向、高昂的学费、语言交流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坚持下去。后来想过会轻易放弃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学习目的就不够清晰,后续动力也不足吧,现在想来是有些遗憾的。
直到去年,和同事偶然闲谈,聊起了心理咨询师,看着她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的模样,再一次勾起了我学习心理学的渴望。也是通过她我了解到,现在的心理咨询师行业属于非准入行业,没有执业资格证书的说法,而是在国家取消大批职业资格证书后,在推行行业内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下,将职业标准和等级评判的职能交由相关行业组织认定,现阶段各家证书的考试大纲还是延续之前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关于第三方机构证书的从业效力和培训效果网上有不同的意见,我不做赘述。当我下定决心报考时,被告知第三方机构颁发的证书不接受个人报考,必须要通过培训机构报课学习后才可以报名考试。经过多方比较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同事学习过的机构报了名。那会算得上是零基础学习了,以前虽接触过但时间间隔太久也渐渐遗忘了。
考虑到目的是要学以致用,我比较关注有能力培养的部分实操课程。
总的来说,课程的学习主要分为三部分:
这部分是考试的内容,整体偏理论,略显枯燥,但每当系统性学完一个板块后,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普通心理学讲述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从知情意多种角度剖析人的心理活动,学习之后对于了解自我情绪的本质、提高学习记忆的效果等方面有了清晰的改进方向。再比如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学完之后让人对于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学“效应”产生顿悟的感觉,再看待周围事物或人是会不自觉得去验证所学的心理学理论。
俗话说,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学习一样,基础理论里面的每个板块都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技能的基础,理解学习最佳。
学完这部分课程,即可参加考试,通过后会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
这部分内容不在考试要求的范围内,而是自己实践需要去选择学习的。与基础课侧重理论讲解不同,主要侧重于能力的演化,不论是案例重现分析还是模拟演练某个技能,直播课的效果无论从直观体验感受,还是对技能技巧理解、吸收角度,都要优于录播课程。
这部分内容相较于基础课程的发展心理学中关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讲述,成长课就某一个特殊人群(比如心理咨询)领域讲解得更深入、详细一些,比较有收获。
整体来说,证书可以作为取信于他人的参考条件,形式上也可以称作心理咨询师,只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上来说,只有证书远远不够,实操课、成长课同样重要,后续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