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Filestorm,转载已授权,二次转载请咨询原作者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源自神经生物学发展最初期,对实验的一系列错误解释。
类似“大脑利用率”这样说法的基础,是1920年左右Karl Lashley所作的一系列实验——这个我一会儿详细讲。
这类实验已经被广泛证伪。但是由于其商业价值巨大(例如,奸商们可以打着“开发大脑”的旗号骗钱)所以流毒甚广,至今仍有影响。这个谎言与太空中能看见长城的爱国主义故事从某种意义上非常相似。。。
在1920年Karl Lashley进行他的记忆实验的时候,人们对脑的理解完全是空白(想象一下,在1891年,neuron这个词才第一次被人们发明……)。科学家不知道脑的功能区划,不知道左右半球的关系,甚至不知道神经递质的作用或原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Karl Lashley提出了一个假想概念叫“Engram”,用以指代脑中负责存储记忆的单元(可惜这个假想概念现在看来全站不住脚,我甚至找不出它的标准中文译名……如有朋友知道请告诉我)
Karl Lashley 先训练小老鼠钻迷宫找食物,之后切掉小鼠的一部分脑皮层。再对比小鼠钻迷宫的效果。换言之,如果某次实验,恰好切掉了小鼠的engram,那么小鼠就会在迷宫里迷路了。
于是Karl Lashley切啊切……他渐渐发现了一个脑区,对小鼠走迷宫的效率影响最大。而且在这个区里细分下去,切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切除的比例——切得越多,小鼠越傻。
根据这些实验,Karl Lashley下结论:engram就在这个区域里。而且,就算切掉一半,小鼠依然能正常活着,这说明小鼠对于脑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这个结论听起来很新鲜,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楼主同学耳朵里的时候,就变成了“人脑利用率不足5%”了。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渐渐知道了负责显式记忆的区域,根本不在Lashley切的那块大脑上。而是在一个叫做“海马体”的,很小很小的一个脑结构中。而且脑的主要功能也不是走迷宫——我们看、听、说、运动、思考甚至睡觉,都是脑来进行整体控制的。
那么Karl Lashley找到的脑区,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在当代神经生物学术语里,人们管这个区域叫做初级视觉皮层——是负责“看”的脑区。如果这里有一块受损,我们视野里就会相应地产生一块盲点。受损区域越大,盲点的尺寸也就越大。
Lashley切得越多,可怜的小鼠的视野范围就越小,当然钻迷宫也就越慢。但是从这样的实验,直接推到5%的利用率,可谓谬之千里。
除了5%之外,还有各种说法,比如10%,大脑的98.5%都没有被应用等等等等。
人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更加复杂。脑外伤、中风或是其它的脑损伤都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使人丧失行动、语言或思考能力。如果普通人只使用10%的大脑,那么从概率上说,这些损伤大部分会出现在未使用的那90%上,不会给人带来影响。实际上并非如此。劳勃医生的研究,仅仅表明年轻的大脑对损伤有适应能力。在大脑发育初期的损伤,有可能通过一定的代偿来实现原本的功能,而一旦成年,这样的例子就很少了。
1930年代,神经学家运用电刺激来研究大脑活动。通过电刺激可以唤起主管感知和运动的大脑皮层的反应,对于人来说,这些部分占得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非运动区域,不能通过电刺激来唤起,因此当时称之为“沉寂的皮层”,而实际上这里的“沉寂”并不是指这一部分的大脑没在使用。其实,这些部分主导了作为人才具有的更高级的功能——语言和抽象思考。
某个时刻的某个简单动作可能仅仅使用了一小部分的大脑,而足够复杂的一系列活动或思维模式是需要动用大脑的大多数区域。就像人不会在一个时间使用他所有的肌肉,他同样不会在一个时间使用全部的大脑。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考察人脑的活动,比如一整天时间里,人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会被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