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 害人不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某天去参加某局领导召集的一个会,领导讲话很重要,有些需要记录一下,于是就掏出手机做记录。

领导以为我在耍手机,正在滔滔不绝的讲话途中突然严肃地问我“你在干什么?”我十分淡定,很平静地回答“我在做记录。”并把手机屏幕转向他示意了一下。

这位领导也很机智,马上多云见晴,脸上漏出了喜色,改口表扬我。并以我为例,批评单位小年轻,说“你看看人家W总,这么大岁数,还能用手机做记录,我们单位这些年轻人,有的传递个文件都不会!”我趁机卖了一个关子,我说“这个很简单,就和聊天一样。”

我们从成长到成熟,一路走来,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惯性思考方式。在面对问题时,这种惯性就会很容易凸显出来。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功能强大,好多事情点一下屏幕就可解决。手机当笔记本使用是最基本的功能。这位领导就是典型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做出了我在“耍手机”的误判。

看来,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忙着作出定论,可以等一等、缓一缓,让自己静一静、看一看,事实也许真的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由此,联想到简书的文章审核程序,据说都是机器人所为。机器人都是程序化管理,怎么能做复杂的逻辑判断!它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在运转,就像游戏一样。它的判断标准就是那些人为输入的字词,我们把它称之为“敏禁词”。这些词语用在什么地方、或用在什么语境之下它判断不了,只要出现了这些字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封杀,伤及无辜在所难免。显然把一篇文章的生杀大权交给机器人实属不妥。

假如公、检、法办案也交给机器人来决断,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案件的合法性、公正性、公平性呢?必然出现冤假错案,蒙受不白之冤。

现实中,许多人在对待一些事情时,莫不是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大家太习惯于只看外面,而不去看内里;太习惯于看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而不去感受这个人的喜怒哀乐。

其实,你认为好的,不一定是真的好;你认为坏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坏。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那么,就将错过很多东西,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给他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不要以为看到了,就是事实。很多事情,从本质上去看,一切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许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误导。

有一次,我去一个沙漠博物馆参观,我们平时眼睛看到的沙子,是金黄色的微小颗粒。当在显微镜下把它放大一千倍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各种颜色的珠光宝石,熠熠生辉!

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眼见也不一定是实,有时我们连自己的眼睛都不能相信。现在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如经常见睹报端的UFO,在我们还没有认识他之前,我们不能主观臆断来肯定或否定它的存在。还有微观世界,我们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必须借助仪器才能认识它,所以你没看见不等于不存在微观世界。

世界上有太多的假象,有些时候,只因“浮云遮望眼”,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所以,对任何事物,我们不要妄加评论,因为我们离真相很远。我们可以分析研究,可以预测,但就是不要随意定性。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才不会被假象所蒙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再举一例,有次朋友聚会,为了渲染喝酒气氛,要求每人出一道题,答对者可免酒。其中有这么一道题:鸡和兔15只,共有40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按照惯性思维,应该是“设鸡的数量为X,兔的数量为Y”……没等大家回答,一土豪说出了答案,我们都很惊奇,问他怎么算出来的,他说,假设吹一声哨,鸡和兔抬一只脚,40-15=25。再吹哨,再抬起一只脚,25-15=10,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他没读过几年书,却有自己的一套算法。大家都惊叹,为什么人家的生意能做的那么大!差距就在这里。

这种算法,让奥数老师们情何以堪!只能感慨学习不能读死书,不然拼不过土豪。

当我们面对自己确凿无疑的事情时,应该多从其他角度想一想,千万不能用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或自己的价值观来妄加推测,轻易定论。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开发环境:Android Studio 2.1.3问题描述:使用gradle在线引入Picasso 2.5.2之后...
    Bingk阅读 1,072评论 0 0
  • 1 前不久的一次就餐,结账时我把信用卡递给收银员,她轻轻地刷过后把卡还给了我。 然后,她就非常自然地去忙别的了,丝...
    念一文阅读 320评论 0 1
  • 今天早上4:00多飞机抵达沈阳,我和女儿先去昨天预定的宾馆休息了一下,等到十点我们登上了开往梅河口的大巴,一路顺畅...
    小牛妈妈日记星球阅读 314评论 0 3
  •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两个依据,一是课标二是教材,之外有学生实际情况,环境,能力,等不能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没有科学依...
    青云天阅读 6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