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吉人辞寡”的主人公是谁?他具备怎样的性格特征?
“吉人之辞寡”的意思是,善良吉祥的人,言语比较少,而且他讲出来的话,一定是利益人家的话才讲,话不多,言多必失。
而“躁人之辞多”,性情浮躁的人,言语繁多,而且杂乱。
这是谢安评价王献之从小言语谨慎的典故,说的是少说为佳,言多必失,多言贾祸。
《世说新语·笺疏·品藻》: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谐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王氏谱曰:操之字子重,羲之第六子了。历秘书监、侍中、尚书、”京章太守。’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日:‘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吉人辞寡,意思就是说,吉祥的人话少。
这句话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下》,原文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浮躁的人话多,是和吉人之辞寡相对应的。
01 为什么王献之略作寒暄,却受到谢安的高度关注?
在《世说新语》“品藻门”中记录了一则王献之的故事,与此相关。
故事说王献之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安,徽之和操之两位兄长说了许多寻常的俗事,王献之呢,只是略作寒暄而已。
离开以后,在座的人问谢安:“刚才三位贤士,哪一位更突出?”谢安说:“小的最强。”
客人说:“凭什么知道他更突出呢?”谢安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魏晋时代,玄谈名士们对于《周易》、《老子》等经典著作是十分熟悉的,书中的语句,常常能够成为他们日常对谈时引用的内容,尤其像桓温、谢安等人,更能悠游于其中,是了然于胸的。
一方面,他们享受着美学体验所带来的精神生活的快感,丰富了生活的趣味,增添了生活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又能以经典所承载的社会经验去观照人生,观照当下,形成一种雅致的生活状态。
面对失火,子猷慌张,子敬淡然。
02 《世说新语》寥寥数语却刻画了子敬稳重、善良,贤明的性格特征!
谢安与客人对王门三兄弟的品评,虽话语不多,但句句精准,以后来的情况看,王献之确实是贤出两位兄长的。
这样一个人物品藻沙龙活动,在不到七十字的勾勒下,就成就了一幅东晋士人雅致生活的群像图,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索和无限的生活趣味。
话是少说为妙,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的生活哲学。
大致话多,就容易对事物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言多必失,亦容易冲撞到别人,所以古人有很多的箴言名句都在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沉默是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因言获罪”等等,许多都是以人类社会实践经验总结下来的。
西人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说,“凡不可言说者,必保持沉默。”都是一样的道理,东方西方,心理攸同。
《周易》作为华夏经典读物,它在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启示方面,还是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供后人借鉴。
不过我们还是要佩服谢安之流识人如炬的才能的,他们像是真的掌握了相人的高超技艺一样,能看人到骨子里去。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清议之风是密切相关的,朝廷选用官员,都是从最初的乡党品评,察举孝廉开始的,而后层层过关,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分辨其流品高下,到了为政者的高层,能够“相人”,则是最为基础而必要的素 养了。
在《世说新语》“识鉴门”中有一则谢安的故事说,褚爽年少时,谢安很欣赏他,总是对人说:禇爽如果不是优秀的人才,我就不再“相士”了。
“相士”就是相人,品评、品鉴人物。
“品鉴门”中的许多故事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且不说选拔官员,太傅郗鉴差人到王导家里选女婿,众兄弟“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太傅听说,一句就是他了,遂有了“东床佳婿”的美谈。
他们玩的就是那个范儿,那个魏晋风度的范儿。
话似乎说远了,然而我们真的是应该记住“吉人之辞寡”这句话的。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