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曹云金和郭德刚互撕的新闻,在互联网上闹得风起云涌。
关于这件事的评说,比较有意思的有如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传统的师徒关系不应该再存在下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契约精神,徒弟不必再事事依仗师父,师父也不必事事要求徒弟站队。一句话,应该用现代的法治原则和道德标准约束师徒关系。微博上持此种观点的人批评郭德刚是想关起门来做皇帝。
第二种观点认为像曲艺这种依靠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进行传承的艺术,就应该采取签订类似生死契约的方式把徒弟的言行框起来里,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即是背叛师门,欺天灭祖。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理由是像曲艺这种特殊行业,教会了徒弟,师父可能就要面临饿死的境地。不用此种方式试约束徒弟,师父遭遇的风险太大。
2
村里有个木匠,邻居让自家的儿子跟着木匠学手艺。学了不到半个月,邻居把自家的儿子叫回来,不学了。四邻问起原因,邻居说也不教他儿子学手艺,只指使着干别的事。四邻都很愤慨,说那能这样呢!纷纷指责木匠不该如此。那些不满的话,也只是暗地里说说,没有谁公开指责木匠的不是。
街上有个理发铺,是夫妻店。我读初中的时候,他们家的店铺是街上的头一号,生意火得一塌糊涂。理个平头,两块钱,十分钟搞定。头脑活络的人看这个生意好做,纷纷拜理发铺里的老板娘为师。学费120元,来学习的络绎不绝,后来涨到160元。学会了理发的人,也没听说有孝敬师父的,立马在街上开了理发铺。我初中毕业那一年,一条二百米长的小街,开了二十多家理发铺。有的学艺不精,没到两个月,关门大吉。有的勉强支撑了半年,也逃之夭夭了。今年我回乡走过狭窄的街道,那家夫妻店还在,店里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子。老板的面容苍老了一些,没见到老板娘。街面上其它的理发店,比他高级多了。装潢时髦,设施先进。
3
以上两个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里面的人怎么没有出现像曹云金和郭德纲那样互撕的结局呢?
前一个故事里,邻居只想给儿子找点事做,不想让他过早地荒废了年华。更何况家里也不至于揭不开锅,所以当看到儿子学不到手艺时,就把他领回了家。大家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东家长西家短的,谁没个难处呢,彼此过得去,大伙哈哈一乐的事。
后一个故事里,同在一个闭塞的小镇上讨生活。所面对的顾客是个固定值,当过多的理发铺开起来以后,每个理发店平均接待的顾客就会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技术不行的理发店没了顾客,就会被市场淘汰掉。
说到这儿,你可能发现了,我举的两个例子,都发生在小地方。木工和理发这两个行业在小地方想赢得很大的名和利,是非常难的。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如果说相声成功了,就能获得巨大的关注,名与利也会随之即来。德云社的小月月原来在餐馆里端盘子,说起来也是满腹辛酸。后来加入德云社,机缘巧合,火了,四环五环地唱得震天响。
曹云金在他的博文里,把郭德刚描绘成唯利是图的小人,把自己的利益追求说成是为母亲尽一份孝心。在曹云金的眼里,你郭德刚吃相难看,我为母亲尽孝想赢得自己应得的一份有何不可?至于郭德刚批判曹云金的话,我们也得不到印证。曹云金是怎样欺师灭祖的,外人也不好妄自猜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家里的事谁断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