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肥皂》:细节见真章

【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鲁迅的短篇小说《肥皂》,如他一贯的风格,借某一物件,揭露社会的阴暗,人的虚伪。故事讲述的是由一块肥皂引发的家庭风波,事件不大,反讽极强,而最令我钦佩的是小说里无处不在的细节描写,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头开始,一一发掘这些细微处。

“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手里就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包,葵绿色的,一径递给四太太。”

我脑海里闪现的是一个抠抠搜搜的男人形象,难得地给妻子买了个东西,藏在长衫最里层,生怕丢了,否则岂不亏大了。

再来看作者对四铭太太的细节描写,不仅能看出四铭平时不会给太太买礼物,也看出他们疲乏的婚姻状态。她在糊纸锭,即使听到丈夫回来的声音,也没去看他,继续她手里的活,直到对方走近,才转眼看他。如果是恩爱夫妻,绝不会这么冷漠。当秀儿跳过来要抢着看时,四太太又赶忙推开她,也正是因为四铭极少买,她自是觉得不能被孩子弄坏了。但同时,她心里又隐隐觉得可疑,这礼物不像是特意买给她的。于是,她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高兴,只疑惑地问了句“上了街?”

“忽听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并不去看他,只是糊纸锭。但那布鞋底声却愈响愈逼近,觉得终于停在她的身边了,于是不免转过眼去看。”

四铭简短地答应了一声,在肥皂那似橄榄非橄榄的幽幽香味溜进鼻腔后,四铭太太的心情开始愉悦起来,毕竟,有哪个女人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更何况,在那个年代,西方传进来的肥皂不是普通人家用得起的,她不禁像捧孩子似的把肥皂送到鼻子下面闻,感慨“这实在是好肥皂”。

但肥皂不是只用来闻的,它的功能是除垢,除去四铭太太身上的泥垢。这功用在提醒她,一个女性,脖子后面还有积年的老泥。这里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四铭说,“以后你就用这个”,“她看见他嘴里这么说,眼光却射在她的脖子上”,鲁迅用的是“看见”,而不是“听见”,照理,她应该是先听到的,可四铭太太最直接的感受是来自对方的眼神,像是束强光,她似是被剥光了,被扫得一览无余。她的脸和耳根发热,内心羞愧难当。

“她看见他嘴里这么说,眼光却射在她的脖子上,便觉得颧骨以下的脸上似乎有些热。她有时自己偶然摸到脖子上,尤其是耳朵后,指面上总感着些粗糙,本来早就知道是积年的老泥,但向来倒也并不很介意。现在在他的注视之下,对着这葵绿异香的洋肥皂,可不禁脸上有些发热了,而且这热又不绝的蔓延开去,即刻一径到耳根。”

肥皂给完后,四铭突然又想起在肥皂店里被年轻人嘲讽的那个词“恶毒妇”(英语的音译发音),儿子学程出场了。

“这一叫确乎有效,就听到皮鞋声橐橐的近来,不一会,儿已站在她面前了,只穿短衣,肥胖的圆脸上亮晶晶的流着油汗。”

学程刚才在练八卦拳,这是四铭要求的“庭训”,已经练了大半年了。练拳穿着短衣,配着皮鞋,这装扮很奇怪,中不中洋不洋,就像他读的学校一样,中西结合。小说创作的背景是西方思潮涌进中国之时,哪些传统文化应保留,哪些西方思想该吸收,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作者借父子俩就“恶毒妇”的意思的争辩,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之乱,年轻人生在其中,难免迷茫彷徨。

被骂又弄不明白,还非要搞清这帮年轻人到底在骂他什么,因为儿子总给不出让他满意的答案,四铭越想越气,摆出一副老学究的派头,开始批判“新文化”,赞扬旧传统,比如“孝女”。至此,故事进入小高潮,四铭太太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折。她终于知道丈夫无缘无故给她买的肥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他侃侃而谈,这一天一直想说的“孝女”,终于让他找到一个言正名顺的理由,大声说出来了。大街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为了老祖母,向路人讨饭,这样的“孝女”才是值得社会称颂学习的,可是,“这样的孝女,有人肯布施么?”

“他射出眼光来钉住她,似乎要试验她的识见。
她不答话,也只将眼光钉住他,似乎倒是专等他来说明。“

不得不佩服鲁迅写作手法的高明,夫妻俩都拿眼光钉住对方,这个细节寥寥几笔,刻画的是两人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四铭继续情绪激昂地展示着他封建卫道士的嘴脸,四太太已然看出了端倪,就等着看他如何继续伪装。

没等到太太的回应,四铭继续说,“我看了好半天,只见一个人给了一文小钱;其余的围了一大圈,倒反去打趣。还有两个光棍,竟肆无忌惮的说:‘阿发,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哪,你想,这成什么话?”

此处,四铭的这段话不是四太太想听的,但也更坐实了他的猜想,原来,这块肥皂果然不是专为她买的,这是给一个讨饭的女人买的,只因为她比自己年轻。

“哼,”她低下头去了,久之,才又懒懒的问,“你给了钱么?”

四太太没有大吵大闹,她只是需要让自己消化消化,之前热起来的心一下掉入冰窟,需要时间缓冲,这也反映了平日里,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四太太的隐忍是常态。于是,她低下头,久之,才懒懒地问。这几个字像是过了一个世纪,所有的心理变化都浓缩其中,这才是小说最高级的写法。

“我么?——没有。一两个钱,是不好意思拿出去的。她不是平常的讨饭,总得……。”
“嗡。”她不等说完话,便慢慢地站起来,走到厨下去。昏黄只显得浓密,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四太太已经彻底死心,等不及他说完,就离开了,是慢慢地站起来,走到厨房里,内心如这昏黄的夜色,暗得浓密。而四铭结结巴巴,像是一个被突然扎了的气球,被看穿的泄气,慌乱。这些对话,神态,动作,无不透露人物的内心挣扎,有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绝妙。

随着天色渐暗,场景转换至晚饭桌上。四铭因为儿子夹走了他看中的菜心,又开始刁难起学程来,打破砂锅问到底地问那几个字的真正意思。四铭太太再也忍不住了。

四铭正想发话,但一回头,看见她陷下的两颊已经鼓起,而且很变了颜色,三角形的眼里也发着可怕的光。
“他那里懂得你心里的事呢。”她可是更气忿了。“他如果能懂事,早就点了灯笼火把,寻了那孝女来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
“胡说!那话是那光棍说的。”
“不见得。只要再去买一块,给她咯支咯支的遍身洗一洗,供起来,天下也就太平了。”

四太太的话逻辑清晰,无可辩驳,看得读者酣畅淋漓,拍手称快。四铭的那套伪装被扒得干干净净,急得脑袋出汗。还好有客来访,他借此灰溜溜地逃离了现场。回到家时,孩子好玩,说着“咯支咯支,不要脸不要脸……”,又给小说添了诙谐讽刺的一笔。

小说结尾,四太太用上了那块肥皂,那味道由原先的橄榄香竟变成了檀香,这是不是在说,肥皂毕竟只是肥皂,它本无罪,用在不一样的人身上,散发出的是不一样的香味?只是这个由一块肥皂引起的风波,值得我们深思。

鲁迅的小说讽刺意味很强,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读透他的寓意,但不得不佩服贯穿整部作品的细节描写,令小说中的人物都鲜活了起来,好像一举手一投足,都在传递着某些信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