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记》是诸子百家中关于古代教育学说专著,里面提到了的问答学习进阶之道。
《学记》除了提到要求教师讲述方法要“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引人入胜之外,还要求善于答问,解疑释惑。
《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里说的教学方法中的学而疑而问之道和答问之道。
翻译成白话文:“好的学习者,老师教起来轻松,而且学习效果翻倍,还能得到老师的赞扬。不好的学习者,老师教得辛苦,学习效果却只有一半,还可能遭到老师的责备。善于提问的人,就像砍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再慢慢处理难的部分,时间久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不善于提问的人则恰恰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像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发出小声,重重地敲就发出大声,等到对方准备好了,再完整地回答。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则不是这样。这些都是学习进步的方法。”
庸,在这里是功劳的意思,非“平常”也,非“用”也,言不尽意,可能有点归功于老师的意思;节目,盘根错节,是木头之最坚硬最难砍开的部分。
相说以解,“说”通“悦”,问者顺理,答者分明,师生爱悦,问题解决。还有一个意思可以理解为“脱”,脱落的意思,木头的关节受到刀削斧砍而脱落,犹如问题迎刃而解。
待其从容,是指学生不越级不一知半解,是从容不迫解决问题。
问答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启发式教学方式。
2
孔子是善于启发式教学的,在问答情境中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弟子众多,资质禀赋和学问背景、家庭出身不一样,孔子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弟子学情进行因材施教的随机点拨。
①《学而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贫穷却不奉承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这样的人不错。但还不如那些即使贫穷也乐观,即使富有也懂得礼貌的人。”子贡接着说:“《诗经》里说‘就像雕刻和打磨一样,要不断改进自己’,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点,你就能领悟更多。”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有引导,有期许鼓励。
②《为政篇》众弟子问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问孝道,孔子的回答着重点不同,是因材施教;间接教育了驾车的樊迟,是有教无类。
3
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学习法。
2500年前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这种方法自始至终以师生问答形式进行。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某个知识点时,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本人称之为“产婆术”。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的技术,“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今天,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这种思想的接引显得更为重要。
网上有相传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录,其中拣麦穗的故事有不同版本,都是用拣麦穗来比喻人生的选择问题。回答苏格拉底的这道考题,答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先在自己的心里定下一个大体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比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骛远,及时做出选择。另一种答案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毋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懊悔错过了最大的麦
在奋斗和追求过程中,应为自己定好坐标,通盘审视,在适宜自己发展的情况时就要当机立断,莫要迟疑,选择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
这个传说故事,演化成一个计算机决策理论:37%原则和最优决策理论。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师不仅不会失业,而且在与机师协同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将从“知识的守门人”转变为“学习的编舞者”,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逐渐成为知识生产者、学习促进者和成长引导者。
4
王阳明的问答式学习。
①薛侃除草的故事。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②工作即修行。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日“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付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③除了良知,还有什么?
阳明心学问世以后,在明代当时也有许多争议。有一个学者说,你看看这些人,整天说那个良知。除了讲良知,还有什么?
话传到阳明先生耳中,阳明先生回答:“除了良知,还有什么!”
5
现代教育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有所感触尚未明白,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有所困惑,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的课堂,初始设计是工业化流水线的痕迹遗留,学生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随着认知教育科学的发展,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到元认知和大脑神经可塑性的研究、一直到成长型心态等,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让后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第一次从成本考量的现实条件下可以实现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想。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进化到可见的未来,教师的”知识灌输“职能完全可以由大模型和泛在数字网络来完成;教师完全可以腾出手来,作学生思想的接引师、情绪呵护师、成长陪伴者。
人机互动、人机协作条件下的启发式教学,随学生问题的撞钟而回之以大小相宜的钟鸣,随机而动的点拨加上学术性基本逻辑的还原和工具建构,是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