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Merz的时候,法尔考先生觉得中国制造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鸿沟,我特意了解了一下德国的教育体系,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德国的教育体系看上去复杂但是层次分明,不仅涵盖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还特别注重职业教育。
首先是基础教育。德国的小学通常为期四年(部分邦为六年)。所有在当年6月30日前满7岁的儿童都需进入小学就读。小学阶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为导向,而是通过老师评论来评估学习成果。在这个阶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如阅读、写作、算术以及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后是中期教育,分为第二级初阶教育和第二级进阶教育。先说初级教育,小学毕业后,学生进入中期教育阶段,这个时候的选择有很多,主要包括职业预校、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初阶和综合中学。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路径,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说说进阶教育,也称为“高级”阶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制度以及文理中学的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路径,如接受职业教育、进入文理中学高年级为大学做准备。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1884年,德国的职业教育从教育部剥离,由贸易部主管,开启了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此后的二十年中,德国对职业教育的支出增长了20倍,这为制造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得益于此,德国产品逐步在新兴的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在以企业实践实习为主、学校理论学习为辅的“双元制”教育下,学生毕了业就成了技能娴熟的专业工作者,并能立即为企业所用。其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整个德国提供了大量的技工型人才,也成为了德国制造崛起的基础。
最后是高等教育。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其高质量和免费教育而闻名于世。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应用科技大学以及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等。德国的大学通常提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应用科技大学则更注重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研究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还非常注重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如果要让我们形容德国的教育体系,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完备、灵活、注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