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毕业的小王最近有点发愁,他在十几个offer中,筛选留下了最后两个。一个是在大城市,企业发展好,工作有前景,收入也不错。另外一个是在自己家乡城市里的公务员,工作稳定,父母也在,并且还给他准备了一套房子。
这两个选择似乎各有利弊,内心纠结的他,请教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没有答案。这其实更像是一场价值观的选择。
01
选择的距离—太多选择还不如没有选择
后来他一咬牙,选择了大城市里的工作,当他选完之后,那天晚上失眠了,他一想到要离开父母到那么远的地方工作,自己独自一人,无依无靠,还得租房,而且父母年纪也大了……
白天闷闷不乐的他最后告诉HR,放弃了小城市的工作,选择了去大城市工作。而当他发完信息后,内心里又开始嘀咕了,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而言,去大城市里工作肯定会成长更快,而且可以去几年再回来……
想到这些,他开始纠结要不要跟大城市的HR说一下,两天后,他拨通了HR的电话,告知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刚好那个岗位还在,HR同意了他的再一次请求。
为什么在做了不同的选择后,小王会有不同的想法,因而反复做选择呢?这是因为心理学上有个“选择的心理距离”。我们看心理距离近的事物和心理距离远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看心理距离近的时候,我看得更细,看到那些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的细节,父母不支持,距离家远,生活不方便……;而看远的距离,我们只会看到它的轮廓,这时候就不会看到太多自己不满意的细节。
很多青年男女,没有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对方放个(O跟Q之间)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但在一起之后,就开始嫌弃对方一起吃饭的样子。这也是选择的距离。
02
存在完美的选择吗?
我们经常在选择中纠结,是因为内心存在一种假设,认为存在一种更正确,更完美的选择。
其实我们经常面临的是两条不同的路而已,所谓的路是我们向前时留下的脚印,只能回溯,不能前瞻。所谓的另一条路,不过是大脑虚构的别处的世界。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一个起点上,选择往哪里拐。尚未迈开脚步,就没有另一条道路,更没有哪条路更正确。
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完美的选择,而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03
选择意味着舍弃,舍弃然后获得
一鸣曾说:他不希望在恋爱这件事上花太多时间。世界上可能有两万人适合你,然后你只要找到那两万分之一,就好了。就是你在可接受的那个范围,近是最优解。
当他遇到他老婆后,就全力去追,即使被拒,还是不放弃继续追。最后拿下,终身眷属,毫不耽误时间。
坑爹的是,很多人像张爱玲小说中的一段经典描述:“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朵红玫瑰和一朵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心里还想着隔壁老王的。
跟随你的心,实现你的梦。选择就意味着,舍弃,然后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