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了暑热和社会学智慧的双重炙烤,在音乐堂落座的时候,意志仿佛沸腾的水,蒸得我几乎失去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与我这心浮气躁的观众形成对照的是, 乔珊先生意态闲闲地登场。全场只有敬仰的静默,在那静的极致,从乔先生的指尖,流淌出一串珠玉似的鸣响。
于是,不自觉地凝神,盛着心头沸水的釜底之薪被抽去,《流水》才奏了半阙,已感凉风习习,清幽宁谧。
这音色是凉的,是月色之凉,是山泉之凉。记得幼时总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下句记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概是孩童之心有着对美天才的敏感,虽然格律全然不通,但两句意境却颇为相称。琴声的颜色,想来很接近上等的翡翠,通透又澄净。它绝不是如银瓶如珍珠的琵琶,因为它彻彻底底地拒绝世俗,即便是世俗的奇珍。
第二曲是《离骚》。始则抑郁,继则豪爽,暂且按下。外祖母是嵇氏后人,也许我对一曲《广陵散》天然神秘的亲近源于此节。对于书上说的此曲中的“矛戈杀伐”,我这门外汉是在尾奏才骤然忆起,后知后觉。只是想象嵇康在刑场上的那一曲生命的绝响,真正是代表和预示着竹林七贤为清静贞正而殉道的命运。魏晋是一个奇妙的时代,两个朝代的更迭本是一个“奸臣”对另一个“奸臣”的模仿和学习,再加上种种严重违背当时伦理道德的皇室秽闻、民间习气,整个俗世生活都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他们偏要做污泥中的清流,偏要做世人无法理喻的越轨者。尽管我一直对他们的近乎癫狂的做法不敢苟同,但我爱重他们的率真,理解他们的孤独,明白他们奇怪的行为背后犹如《广陵散》末句的悲恸。
听到这里,我思忖,琴大概是为独奏而生的。乔先生的每一个音,都饱满又清朗。如同东邻之子,一切都恰好。我试图想象琴与其他乐器的合奏,感觉终归会掩盖琴声的光华。也许正是如此,古之爱琴者,多为天下之“畸人”,畸于人而俟于天,只能在“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追问之后,独自悲鸣。
可是接下来的一首《离骚》和一整部的交响诗《琴咏春秋》,却突破了我想象力的边界。
这不是合奏,甚至是协奏。是古琴与其他乐器的交谈,甚至是东方传统音乐与西洋传统音乐的对话。交响版的《离骚》,不同于之前的纯古琴的版本,那依赖于我身为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力,而这首,则用音乐的融合改写了我对屈子投江的理解。由玲珑的竖琴引入,渐强的乐声漫上来,构建背景,古琴则作为主角,代表屈子的心声。琴声与乐声,从彼此唱和到彼此交融。
神思飘忽,屈子投江,屈子投江。
如电光火石,忽然有了一个离奇的猜测,屈子之死恐怕不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那么简单。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子与自然有深入骨髓的粘连,是自然风物对他时时刻刻的感召锻造了他纤尘不染的灵魂。他太真,太纯,所以他只能属于自然。世俗的坎坷是对他的推力和成全,帮助他认清自己自然之子的身份,帮助他做出回归自然的决定。于是他投江,这不是死去,是在自然的怀抱中,以他最舒适的方式,重生。所以我想,他投江的一瞬,心中不是悲愤,而是如同终于看到故乡炊烟的游子,喜悦早已被归家的漫长旅途稀释,存留的是平静安宁。
交响诗《琴咏春秋》,是五首经典歌咏的集结,也集乔珊先生琴技与歌艺之大成。这五首中,《大风歌》《短歌行》《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沁园春·雪》,其作者都是当之无愧的世之枭雄,“英豪之英豪”。(尤其是本朝太祖的两首,其帝王气象空前绝后)《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稍显忧郁,但其作者陆放翁也是铁骨男儿。如此具有男性气质的词曲,却被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女子演绎得出神入化,引人思考。琴,是古代才女的标配,大概也是那些闺阁困不住的灵魂凿开的、通往广阔家国天下的密道。女子不能和男子一同进入朝堂,指点江山,但她们可以通过抚琴,寄托自己的超出女子角色期望的家国之思。在抚琴的这一刻,她,和她们,不是作为女性,而是作为一个脆弱又坚强的灵魂,存在。
写到此处,又感到音乐的难以言说,不仅是我言辞匮乏,更有“名可名,非常名”的玄妙在其中。感谢我血管里流淌的中国血,无疑,如果不是中华文化的沃壤,也许此生都无缘在琴声中领悟,被琴声打动。
书医愚,琴清心。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