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作者:广东广雅中学 高一 (1)班 林洛昊
摘要:目的: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情节设置与其作用,从而帮助读者简明扼要地了解写作文学悲剧的结构框架与方法,感受文学悲剧中超越理性现实的伟大感性。
关键词:爱情悲剧 经典文学 感性 理性
目录:
引言……………………………………………………………………………………2
1.文学中的爱情悲剧情节概述………………………………………………………2
1.1中国文学…………………………………………………………………………
1.1.1《边城》…………………………………………………………………2
1.1.2《孔雀东南飞》…………………………………………………………2
1.1.3《红楼梦》………………………………………………………………2
1.2西方文学…………………………………………………………………………
1.2.1《罗密欧与朱丽叶》……………………………………………………3
1.2.2《少年维特之烦恼》……………………………………………………3
2.系统爱情悲剧详细分析……………………………………………………………
2.1爱情悲剧的共同点………………………………………………………………3
2.2爱情悲剧的不同点………………………………………………………………3
2.3总体爱情悲剧思路总结…………………………………………………………4
3.文学作品爱情悲剧展现的感性与理性…………………………………………4
引言:《边城》中翠翠、天保、傩送的爱情悲剧令人惋惜,其情节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三角爱情以及其它中外经典文学爱情悲剧大有相似之处,作者以《边城》作为分析起点,看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情节设置与其作用。
1.文学中的爱情悲剧情节概述
1.1中国文学
1.1.1《边城》
傩送与兄长天保都喜欢翠翠,兄弟俩采用“马路”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后来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傩送因天保的死十分内疚,不能释怀,最后选择逃离尘世,空留翠翠遥遥无期地等待傩送归来。
1.1.2《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因为受到焦仲卿母亲的百般刁难而跑去向焦仲卿诉苦,要求自遣。焦仲卿与其母亲理论不成,只得与刘兰芝立下誓言——虽然暂时分开,但绝不会对不起对方。刘兰芝回娘家后被许多人提亲,在其母与兄长的逼迫下不得不与郡守的儿子成婚,最后投河自尽,焦仲卿闻说后也上吊殉情而死了。
1.1.3《红楼梦》
生长于贾府的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两人在几番波折后都确定了自己对彼此的感情,无奈贾府形势突变,众人不得不采取凤姐的掉包计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焚稿断痴情而亡,贾宝玉清醒后知道此事即去潇湘馆悼念林黛玉,并在中举之后随一僧一道归隐山林。
1.2西方文学
1.2.1《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参加了卡普莱家举办的化装舞会并在舞会上与来自敌对家族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两人在神父的帮助下秘密结婚。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要求与罗密欧决斗不成后杀死了罗密欧的好友莫邱托,随即被罗密欧杀死,罗密欧也因此被驱逐。当朱丽叶的父亲要把她嫁给其他人时,朱丽叶在神父的帮助下假装服毒自尽,罗密欧信以为真,喝下真的毒药死了,朱丽叶也随之拔剑自刎。
1.2.2《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法官的女儿绿蒂,两人彼此深爱;后来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维特在朋友的劝说下决定远离绿蒂与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在经历了一系列人情世故后维特再次回到小山村,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在圣诞前一天他拥抱并亲吻了绿蒂,留下遗书后举枪自尽。
2.系统爱情悲剧详细分析
2.1爱情悲剧的共同点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爱情悲剧,大致都满足以下几个特点:①恋爱的双方或是其中的男一方/女一方对彼此(另一方)极其深情,甚至爱到痴迷,做出了打破了文学作品设定背景所桎梏的行为,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对恋人就打破了世家历代仇怨的限制而走到了一起。②恋爱双方的分开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外力的阻隔,例如《边城》中身世背景的限制、《孔雀东南飞》中传统意识主流对这段恋情的偏见等等,事实上即使是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形式与大部分文学爱情悲剧的作品中陌生女人之所以不敢向作家R表白,也是因为害怕世人对她的看法。③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恋情一定有其超脱于现实之上的(或是现实中难得一见的)美的地方,这种超越现实的昙花一现而注定折损的美,正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自杀前留下的遗书与开出的一枪,恰是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动人心魄的地方。
2.2爱情悲剧的不同点
事实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的情节设定与内蕴的精神内涵都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有所不同,西方人的悲剧观中包含着强调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对抗性与必要性的思想,而中国的悲剧由于主流思想儒学所提倡的“中庸”则倾向于将矛盾冲突和谐化——同样是面对家族长辈的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人选择了私奔以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人则难以抵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另外,所处时代的不同与作者时代身份的不同都会导致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大相径庭,例如民间诗作《孔雀东南飞》展现了小人物的爱情的脆弱,而出身官宦世家的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则讲述了即使是高贵世家的子弟也难以决定自己的姻缘归属。
2.3总体爱情悲剧思路总结
大致爱情悲剧应该分为以下几种:
(1)单恋之悲:例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具体情节设置为一个人为Ta心中所爱付出了很多,而对方却冷漠忽视或者只是利用这份爱去理所应当地享受而已。
(2)分离之悲:例如《孔雀东南飞》,具体情节设置为一对恋人原本两情相悦,却因为种种外力的因素而不得不离开彼此,最终老死不相往来,沦为朋友甚至是路人。
(3)弃怨之悲:例如诗经中的《氓》,具体情节设置为一对恋人原本两情相悦,但在恋爱的长跑中却逐渐丢失了初恋时那种火热的爱情,剩余的只有嫌弃、冷漠与轻蔑。
(4)殉情之悲: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具体情节设置为一对恋人原本两情相悦,但由于出了某些意外而导致双方天人永隔,独活的一人不甘寂寞,为追求自己所爱殉情而死。
3.文学作品爱情悲剧展现的感性与理性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何为高于生活?生活是由感性与理性共同组成的,人以感性感知事物,以理性定义事物。而文学作品中人物感情的美,恰好是由一些纯感性、或者最起码说是不符合理性的东西组成的,有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为自己的感性认知(如爱)而摒弃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违背了以生存为目标的理性思维),以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且不值一提的,但以感性的眼光去审视的话,却可以发现其中无法用理性去理解的内容,才恰恰是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真正的形而上者是无法用理性来诠释的,感性所展示出的无理性,不说达到但最起码也拥有了形而上者的部分特征,人感性来源的心灵加工机制,阻碍了理性的运作,却帮助了理性走上另一条更伟大的通往形而上的道路,将绝对精神中内蕴的感性从理性中剥离出来,给人以感悟,这才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把生活的美好与丑恶的一面,超越生活地展现出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无论是《孔雀东南飞》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表现出的可以不顾世俗眼光勇敢追求爱情甚至殉情而死的感性的深爱,在以理性为尊的现实中难得一见。
那为什么这样难得一见的感性美,在悲剧文学作品的情节设定中都无法避免或是在作者的意愿中不愿让其避免悲剧呢?
鲁迅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在人们面前。”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都包含了这种值得我们去珍视的感性的东西,《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痴情的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卑微的爱,这些美好但对于我们自己生活作用不大或是毫无作用的东西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都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思维,但这些文学作品呼唤它们,将它们又一次展现在读者们的面前,像一柄大锤似的轰开人们饱经理性抨击与摧残的心灵加工机制中因胆怯而尘封的东西,告诉读者们,不要失望,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超越现实的感性美的东西,你们在现实中求而不得的,可以在文学这个虚拟的世界得到温暖的慰藉。但是,为何悲剧能动人心弦?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东西绽放的中途就会夭折,就如昙花一现般绚烂,但最终却无法走向一个十全十美的结局,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这些我们所憧憬的美好的东西,在现实中都难以实现,都免不了功亏一篑。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永远只是桃花源,柏拉图心中的乌托邦也终究只是个理想中的国度,曹雪芹笔下的宝黛之恋,纵有前世之缘相助,今生也难免擦肩而过。悲剧毁灭了现实渴求的超现实,因此让人们更珍视现实,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爱情悲剧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爱情悲剧才得以诞生于世上并长久地流传下去,从而作为载体去表达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红楼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展现了中西作者在各自的时代所呐喊的声音:不要让世家以理性思维考虑审视的利益玷污了感性思维的爱情!同样的,《氓》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是作者对一段岁月的提问:若是我爱的人不值得我去爱或是我不值得我爱的人去爱(注意了,值得作为一个价值评判是介于理性的实然与感性的应然之间的,由理性思维分析归纳,由感性思维做出最终评判),那我的感性的爱,是否应该延续这份深藏于心的感情,亦或是让其理性地随风而去?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命题,正如小资文章常说的那样:我爱你,与你有何相干?你爱我,与我有何相干?感性与理性两难的选择常存于生活中,一只蝴蝶翅膀扇动般的所谓理性或非理性的微小举动,便可能导致滔天海浪似的悲剧,这悲剧毁灭了爱,却也以爱为名,因爱而始,因爱而终。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应从宏观上看而非局限于爱情)警醒着作为文学作品的读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剧情人物的我们,去珍视那些不同于理性的感性的美,理性的秩序之美同样需要感性去缀点,就连精准的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相对论都需要带有那么一丝丝不确定性的打破机械唯物主义的可以以感性为名的量子力学来进一步探究所在的学术领域。那么,我们的生活呢?生活本就是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舞台,又怎么能容许仅凭唯物者的所谓理性去武断?我们的经验片段,我们的意识,我们的心灵加工机制,无不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按理性行事,但我们同样应该珍惜感性,在其未演化成或遭遇悲剧之前,给我们多存留一段回忆,给我们多品悟一段时间,给我们多酝酿一段情感,哪怕如一芥子般短暂而渺小,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甘之如饴。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尊重感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