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十本以上,且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在阅读这件事上,大家总有这样的六大困惑:没时间、读太慢、记不住、读不懂、对自己没提升、没钱挣。如果有,别着急,《洋葱阅读法》这本书专门为你一一解答这些疑难杂志,让你从此爱上阅读。
问题1: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答:根本不存在没时间这回事,不信,你试着打开你的手机电池,查看你过去的24小时,手机屏幕亮了多长时间,都用在了哪些地方。这时,你会惊讶于,其实你不是没时间,你只是没有所谓的“大段”时间而已。
作为一个上班族,唯一的大段时间就是晚饭后的不加班时间了。可是一天工作累的要死,回去再翻书看字,10个人有九个人做不到吧,所以建议大家“碎片化阅读”。
这个方法概括为三步就是:提炼、链接和融合。智能手机简直不要太方便,微信公众号,各阅读app,名人演讲、强大的搜索引擎等等,只要把这些信息你觉得重要的、有趣的、有价值的部分提炼出来,最好浓缩成一个概念,写成一个知识卡片,那简直是不要太赞。推荐的工具是萝卜书摘、概念卡片。
链接,其实就是关联自己的经验,有点类似拆书学习。可以链接自己过去的经验,可以假设未来你会遇到的相关场景,试着去想想利用你现在的知识怎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把知识用起来了。
融合就是你把找到的内容,拆解、提炼成的信息,组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再去做分享。比如读完一本书,写出你的读后感,就是融合的过程。
问题2:书本太厚,读书太慢,看的人烦躁,怎么办?
答:首先你得摒弃读书人的一个执念:一本书一字不漏的读完,才叫读过一本书了。书读多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书,尤其是主题类的书,都有一些相似的部分,那么这些部分如果读过,在另外一本书里就可以略过了,所以提出一个新的方法叫“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的步骤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口诀“因概少切复”。这五个字分别代表快速阅读的五个关键步骤: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具体怎么来操作,可以使用那些工具,能用一个图说明的,那就不多说一句话,看图即可: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强调:阅读一定不能着急,提升速度的前提是先把快速阅读的每一步都做好,保证从一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再说读书速度的问题。
问答3:读书记不住,健忘怎么办?
答:很正常。没有谁的脑容量可以和黄蓉她娘相PK,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个“千古名句”都是人们智慧的精华,所以不照做,还想怎样。在这里,告诉大家的方法是“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法”步骤有六:标记→收集→整理→建立私人图书馆→输出→应用。
以前看完一本书,几乎画的整本书都是,但是以后不会了,一本书只去标注新概念、核心关键词足以,至于解释,举例不妨试着用自己的话语去描述,也顺便检验自己是否读书读懂了。
收集的是“鲜活证据”,也就是那些打破你认知的信息、一个概念的源头、适用边界等,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有:碎片阅读、知乎、得到、书本、课程、公众号、杂志……
整理就是把你收集到的东西用一根线串起来,这样要用的时候就很方便了,复习在看也会很清晰,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值得推荐的整理方法,当然还有视觉笔记……
建立个人图书馆就是:把自己看过的书具体细化分类,比如写作方法类的,你看过的都有哪些书,书里的哪些段落等。
输出的方式那就多了,做分享、写文章……,教是最好的学,只有把你学到的“倒”出来,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学了多少?学的怎么样?
应用就是读书最大的目的了。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读书无用论。但相信也有不少人看到网上的报道说:马云、李嘉诚等这些商业奇才,每一年都有自己的读书清单的。拆书帮的三级拆书家们更不会告诉你,在多少大城市的企业,他们被重金请去为企业拆书,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员工的职业技能。所以要想改变自己,那就请读书,至于怎样应用,推荐去看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问题4:怎样读书才能像个“读书人”?或者说怎么读书,才能提升自己逼格?
答:古代的读书人,要么会吟诗、作词,要么会舞文弄墨,可现在的时代不流行这个,而且自己写不是曹植,七步成诗。那读书与不读书有什么区别呢?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和有些人谈话总是让你很舒服,或者他总是博闻强识,又或者谈吐儒雅,这是天生的吗?不是,这是读书人的共性。可为什么同样是读书,有的人看了一些书,被人讨论到他知道的领域时,他却只会泛泛而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不会“主题阅读”的结果了。
《刻意练习》这本书通篇讲了一个概念:有一万个小时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师父指导的刻意练习,你也会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主题阅读,说的就是这个原理。
在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书籍式主题阅读。具体怎么来做呢,分为这么五步:泛阅读你想了解的主题→列书单→扫读预习→确定框架→寻找答案。
泛阅读了解主题,就是确定你心中所想要了解的主题是什么?对这个主题的概念做个基本的了解,建立基本的认知。
接下来是列书单,都这么大的人了,别再问别人要书单了,别人给你的书单那是别人觉得好的,未必适合你,在这儿教你几个列书单的途径:①去豆瓣通过阅读书评,找8分以上的书,基本差不了;②百度,度娘简直不要太强大;③门户网站、公众号、微博等;④书的内部链接。现在的大数据简直太可怕,经常会根据你的行为猜测你的喜好,所以你买一本书,最后面会根据你的喜好推荐同一类书籍,你不妨试着去看看这些书的评价。
扫读预习就是让你不浪费时间在相同的部分上。既然是同一主题的书,那么难免不同的书之间会有交集,所以通过扫读,选择你要读一本书的哪些部分,只要把所有的书连接起来是一个整体,让你明白了这个主题就可以了,这也算是实践“快速阅读”的方式。
把同一类主题的书放在一起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确定框架。一个万能的主题阅读简单框架是:2W1H——“黄金圈法则”,即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这三个问题。当然这是最简单的框架,再细分,还有:方法的适用边界、实用性工具等等。
最后一步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去书本中找答案,解决完了你上一步框架中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那么这个主题你应该能掌握90%以上了。下次别人再谈到,还有什么怕的吗?
问题5:遇到读不懂的书怎么办?
答:总有一些人的智慧是超出你想象,所以总有一些人不在常人的理解能力范围之内,比如《资本论》、《百年孤独》。
在简书上写书评的人简直不要太多,虽然我写的不好,但是我很少崇拜别人,可是每次当看到《百年孤独》的书评时,我总是要忍不住给作者点个赞,对这本书能分析的头头是道,还自圆其说的,在我心里那种敬仰、膜拜之情油然而生。
读这些书算什么呢,这应该可以算是一种深度阅读了。超乎自己理解能力之外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认为是“有深度”的知识了。那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呢,只需三步:寻找联系,探索“冰山”,多场景应用。
寻找联系就是说:当你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尝试分析与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比如找一些生活中例子、故事,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甚至可以打个比方。
举个例子:有一句俗语:“主要抓住机会,即使能力不高也有可能成功。”这句话很早就在坊间流传,但是小米总裁雷军就很聪明,他把这句话换了一种说法叫:主要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这就叫联系。
探索“冰山”就是寻找概念背后的支撑体系。比如看到“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你会去想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那么你会发现它是通过《一万小时的天才理论》之类的书总结出来的。再向上思考,“一万小时理论”是作者随便经过实验提出的吗?还是有什么心理学理论,这样的追本溯源就是探究“冰山”的过程。
最后就是用。在拆书帮,创始人就提出一个新理念:读书就是为了用。“读书无用论”之所以被很多人赞同,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用读书来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所以才会觉得读书无用。读到与生活有关系的地方,不妨试着去回想你的经历,过去的如果没做好,假如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可以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如何更好的解决;如果你以前从来没遇到过类似情况,那么利用书中的知识怎么可以预防今后这种事不会发生。总之,把你学到的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你自然就会发现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了。
问题6:读书可以挣钱吗?
答:阅读变现是最终目的。最近两年,玩自媒体的人都知道,有多少人靠读书顺利成为“斜杠青年”,有多少人靠读书成了知识大V,又有多少人靠读书实现了财富自由,短期内积累了你想象不到的财富。所以,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读书,就只能被淘汰。
要说读书挣钱的渠道,那就有点多了。这网络发达的时代,不怕难出名,就怕你有才。网红小说应该是最典型的读书挣钱的代表,其次就是读书会,写出、写书稿成为平台签约作者……只要你确实在某个领域了达到了90%以上人达不到的高度,相信我,机会会主动送上门。
好了,阅读的常见难题,通过这七个问题已经给你讲清楚了,怎么样,读还是不读,在你,反正我在继续,愿意的,留下大名,和我一起来吧。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读书,即使走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那么,希望我们是那个灵魂和皮囊都在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