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5日第2版全文刊载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刚所写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文中强调新时代的新高考要优化考试内容: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新高考不再是以知识和能力立意,而是以素养立意。新高考不是考查学生的做题能力,而是考查学生的做事能力,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真实生活场景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单靠死记硬背是没有办法考出好成绩的,唯有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新高考的能力要求。
在2019届高考复习备考中,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是提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必备知识与必背知识不能等同,但是必备离不开“必背”,我反对简单的死记硬背知识,倡导对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没有必背这个环节,学生无法把学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近3次文综考试主观题失分严重的原因就是必备知识欠缺,该掌握或识记的知识没有过关,导致答题时答非所问。特别是上周的文综考试给我触动最大,第40题的文化和哲学主观题共26分,很多同学得分率不到50%,失分原因主要是审题时对题目限定的“寻觅社会的真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范围识别错误,以至于知识调用错误,回答成了其他模块知识或者答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了。
以背书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是有讲究的!碎片化的知识如不及时归类总结,时间久了要么遗忘,要么就是不能准确运用。一轮复习中学生掌握和识记的知识多数是碎片化的、零散的、孤立的。新高考虽然不直接考查对知识本身的识记,但若基本的知识体系建构不完整,知识整合不到位,我们所追求的核心素养只能是空中楼阁。
从我的教育实践来看,必备的知识一定是必背的知识,通过背诵记忆掌握知识只是练习基本功,必须用理性思维进行知识体系建构,知识才能内化,为我所用。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在作业面批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了调查反思。我发现,孩子们在背书时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具体知识上,忽视了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建构知识体系是思维的升华,我以必修四的目录为例,给孩子们介绍了从目录的角度归纳知识体系的方法。我把之称为“收放自如法”。
收和放是俩个相反的方向。放是从大到小展开全书的知识体系,收是从小到大把零散的知识归类到一起。